近年来,汨罗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工作机制,坚持党建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强化引领力、支撑力、贯彻力,取得较好成效,成功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央媒省媒等重点报道。
一、建优战斗堡垒,强化基层治理引领力
抓班子强引领。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按照“一好双强”(政治素质好、宗旨意识强、素质能力强)标准,全面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全市179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平均年龄48岁,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6%;持续对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76人、队员89名;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345人,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8.5岁。抓培育强能力。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开办“汨罗江微课”暨乡村振兴大讲堂,通过线上加线下模式,定期对镇村干部、党员骨干、青年农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能工巧匠等群体进行培训,有效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307名熟悉农村工作的镇村干部对695名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一对一实施传帮带,有效提升了全体基层干部抓产业促发展、强管理优服务的能力水平。抓激励强关怀。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市财政每年拿出3600多万元保障村干部待遇,为全体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购买社会养老保险,今年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增幅达27%,并建立了正常的增长机制;加大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近3年共比选产生19名,其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队员5名,极大的调动了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壮大集体经济,强化基层治理支撑力
以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为契机,大力推行“双引双带”工作机制,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支部引领”。以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学习农业技能、引领种养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引领科技人员改善产业结构,服务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罗江镇石仑山村引领种植大户向铁青有效流转全村农田4700亩,进行规模种养,仅此一项产生村级集体经济26万元。突出“市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抢占市场份额。汨罗镇瞭家山社区瞄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先后引入社会资本开办“罗城故事”网红农家乐和特色轰趴馆,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0多万元。鼓励“党员带头”。鼓励党员带头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带头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先锋模范作用。桃林寺镇三新村鼓励党员带头探农村宅基地改革,对农村存量超面积建房实施有偿收费使用,既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为村集体每年创收22万元。依靠“能人带动”。点燃乡土情怀,引导能人回报乡梓。汨罗镇九雁村能人张伟返乡创业,成立锦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村党总支+公司+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600多亩,规模化种植黄桃、西瓜等,实现村集体增收18万元,带动30余名脱贫户就地就业。通过“双引双带”,全市村级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截止2021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过10万元的村(社区)共有154个,“空壳村”实现清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基层治理贯彻力
全面实施“微网格”管理。依托行政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全市179个村(社区)均建立了“行政村(党总支)—网格片(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组)—党员联系到户”网格管理体系,明确专人专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组,大事不出网格片,有效将农村党的组织体系融入基础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了扫黑除恶、反电信诈骗、矛盾纠纷调解等乡村社会治理服务的“最后一步路”。全面落实“五个到户”制度。依托“微网格”管理,全面落实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五个到户”制度,精准联系服务群众。新市镇“元福新潮”,罗江镇“罗江夜话”,由镇村干部组织召开屋场会议,面对面沟通,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取得显著效果。全面推行“党建+协会”模式。全域推广“党建+协会+志愿者+乡贤+理论宣讲”模式,邀请知名乡友、本土专家、“五老”人士、致富能人加入协会管理,参与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纠纷化解、移风易俗、传授实用技术、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工作。全市共组建“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委会”、“业余文艺队”等群众性协会组织800余个。汨罗镇武夷山村“党建+协会”模式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上凝聚了强大合力,殡葬改革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