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常德市聚焦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跃升。2021年,全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超过30%,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1位。
坚持政策红利与机制活力同频释放
突出政策激励引才。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出台“人才新政”,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新引进的各类人才给予全方位优惠政策,近3年全市共兑现各类人才政策补贴8000多万,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居全省前列;2021年新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人才、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人才、技师等级及以上人才共2376名,引才数量创历史新高。
突出渠道优势引才。抓好项目引才,中国中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一批战略投资项目相继落户,6000多名管理型、科研型和技能型人才伴随着项目的落地纷纷扎根常德。抓好线上引才,着力抓好“常德人才网”建设,近3年该平台为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招聘1.5万名优秀人才。抓好校园招聘,近3年通过“校园招聘”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5600多人。
突出机制创新引才。注重产学研合作,全力支持300多家先进制造业企业与全球60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教授博士沅澧行”活动,在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3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49个团队,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00多个。创新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4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部分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推动“一企一人”靠前服务。
坚持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注重政治吸纳。组织86名先进制造业专家人才开展国情省情研修活动。出台《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试行)》,34名市“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联系本市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高层次专家。近3年全市新发展的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中先进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占比分别提高7%、23%。
注重平台建设。近3年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18家,全市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累计达到77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比重达到67%。瞄准先进制造业人才密集区,面向全市连续举办7届创业创新大赛,对135个优秀创业项目给予了298万元创业奖金扶持。
注重业务培训。创新模式举办“沅澧大讲堂”,通过精心设计系统化、科学化、订单化的培训课程,着力提升全市200多名先进制造业重点企业负责人的能力素质。大力支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大中专院校建设,针对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新设20多个专业(工种),成功打造企业培训中心108家,每年为先进制造业企业输送各类技能人才8000余人。
坚持创业环境与服务水平同时优化
着力改善人才出行条件。大力支持航运建设,常德通航城市增加至16个,桃花源机场跻身全国百强机场。大力支持高铁建设,黔张常铁路正式通车,常益长高铁建设及襄常等高铁项目加快推进。大力支持公交体系建设,新增4条公交路线、调整6条公交路线,让线路跟着企业走,把公交车开到厂门口。
着力提高人才居住品质。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努力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平安建设连续5年获评全省先进市州。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湘雅常德医院建成运营,工业园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长郡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等一批省内名校纷纷落户常德园区。
着力增强人才服务效能。全面建成“智慧人才”一站式平台,实现按岗择才“一键优选”、数据分析“一图可识”、政策服务“一网通办”。同步开设9个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新建人才公寓959套,组织200多名制造业企业专家进行健康体检,为60多名先进制造业企业高层次人才解决了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问题。
坚持目标管理与工作保障同向发力
强化工作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联系重点先进制造业企业、带头服务制造业企业的高层次专家。着力完善人才工作制度体系,出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等文件,不断扎牢制度笼子。
强化力量配备。聚焦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市委组织部新增一个正科级人才工作内设科室。全市择优选派22名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9个产业园区任职、挂职,积极帮助园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纾困解难。
强化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本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市人才开发专项经费提高至每年5000万元。疫情期间,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拨付2800万元用于园区重点制造业企业开展人才引培工作,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各类人才提供“芙蓉人才贷”、“三高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贷3.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