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首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了龙头带动、资产经营、服务创收、村企结对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提升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
突出特色产业,走“龙头带动”之路。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引导村级党组织整合集体、个人、财政资金,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载体进行股份合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吉首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产业扶持政策。打造16个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扶持全市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实施39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项目和18个“特色产业股份”项目,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白云贡米、柑橘、油茶、生猪养殖、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目前,湘西黄金茶建成基地13.5万亩,可采面积达8.3万亩,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等荣誉;“白云贡米”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达1.6万亩。
丹青镇村民发展白云贡米丰收现场
盘活闲置资产,走“资产经营”之路。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学校、仓库等各类存量资产,采取村级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推进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峒河街道望江坳村位于吉首市环城主干道,区位优势明显,该村利用村属闲置空地,采取自建库房、租赁场地,大力发展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和货物配送等相关业务。目前,望江坳村通过将村属8亩土地进行租赁、闲置两所旧学校出租和修建1000平方米的仓储楼整体出租的方式,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万元。针对部分偏远村缺乏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的情况,吉首市整合市区77间门面和59个摊位等资产配置给全市38个偏远村,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托管,统一出租经营,每村每年可实现分红5万元。
瞄定市场需求,走“服务创收”之路。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精准选择集体经济产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通过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开展产业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益。双塘街道兴田村作为吉首市教育新城建设主战场,村民及村集体的土地几乎全部被征收,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发展。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该村另辟蹊径,将全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了发展资本,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吉首市兴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村干部、党员、互助小组长先试先行,率先示范,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村级集体经营主体。由“两委”成员组成公司董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组成公司监事会,全体村民组成股东,让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劳务外包、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第三产业。公司先后与湖南农商银行双塘分行、长行村镇银行双塘分行达成劳务服务协议,为8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成功进驻城区吉星园小区物业管理,并承接了双塘街道垃圾清运项目。
丹青镇香花村蛋鸡养殖项目
推行三资变股,走“村企结对”之路。采取“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以村内资金、资源和资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村级党组织负责整合利用集体资源入股,企业负责平台搭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运营。丹青镇香花村投资210万元发展蛋鸡养殖项目,由正大集团负责饲养技术、产品销售,吉首市铜鼓坡种养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日产鸡蛋4500枚,预计全年收入达45万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分红10万元。马颈坳镇隘口村围绕茶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三方筹资420万元成立文旅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公司董事长,村民以景区茶园、林地、耕地资源作价入股,外来企业和村内合作社以投资入股,村集体以盘活的资产和收入增股,不断将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乾州街道三岔坪村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确定将整合的村集体资金50万元投入到吉首市万利来新型渣土运输有限公司用于购买三台小型环保渣土车,并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运营,村集体按月从公司领取入股分红,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