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连着千家万户,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雨花区聚焦物业公司管理难、综合执法进小区难、开放式小区治理难等小区治理难题,先后出台了《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十条举措》《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八条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创新对物管小区、社区托管小区、居民自管小区进行分类治理,有效解决了小区物管缺位、服务缺失、邻里冷漠、环境脏乱等问题。
对物管小区
探索“四位一体”治理模式
“咱们小区的架空层就像个文化公园,大家都爱来这里坐一坐。”不少居民亲眼见证着这个小区的蜕变。融城花苑小区建成于2002年,是长沙最早的一批经济适用房小区,曾经也遭受过一夜之间物业撤走、垃圾遍地的命运。近年来,社区党总支把党建引领融入小区治理方方面面,探索“四位一体”治理模式,即:党组织领导、业委会依法维权、物业公司直面服务、监事会全面监督。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实行议事会商机制,定期召集小区党支部、业务会、监委会及物业公司四方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小区管理中的问题,给社区带来了不小变化,实现治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干预”,从“城郊烂泥塘”变身“都市桃花源”。
雨花区坚持“把支部建在小区”,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服务,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逐渐形成以小区党组织为核心、业主委员会、业主监督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小区治理模式。目前,全区成立小区党组织425个,覆盖小区547个,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或项目组建党组织48个,新成立和换届业委会中党员占比达50%。
2022年初,雨花区推出了深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八条”,探索对物管小区开展公共收益专项审计,拿出100万元专项经费,并率先全市对考评合格的小区党组织书记发放岗位津贴,强化业委会履职监管,积极打造党建工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红色物业”品牌,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治理体系再上新台阶。
对托管小区
探索“党建+社会力量”治理模式
雨花区辖区有不少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楼。由于基础设施陈旧、楼栋零散、规模较小,对市场化运营的物业公司来说,单个“微小区”没有足够吸引力。为此,雨花区探索对相邻或相近的多个微小区,采取“连片打包”的方式,共享物业服务。
无“话事人”、无门禁、无物业公司......侯家塘街道梓园社区共有55栋30岁至50岁“房龄”的房屋,普遍为破产改制企业职房,面临着租户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困难人员多等问题。梓园社区率先推出“共享物业”模式,将地域邻近、情况类似的老旧小区连片整合,“打包”给同一家物业公司管理。随着物业入驻,社区内27栋老旧楼栋迎来了“新管家”。
在桂花小区,左家塘街道引入社会资本提供物业服务,升级改造了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常态开展24小时治安巡逻、管家服务等。在桃阳小区、新兴小区等农安小区,同升街道聚焦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推动物业公司进小区,让村民享受到专业的物业服务,不少农安小区实现了大变样。
雨花区鼓励街镇引入社会资本、社会组织,通过联片打包、共享物业等方式,创新举措为老旧、农安小区引入物业服务企业或实行物业服务项目托管,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增强。
对自管小区
探索“党建+居民自治”治理模式
卫技新村引进潮汐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在楼栋数量较少、居民人口不多、基础设施陈旧、环境秩序较差的居民自管小区,雨花区紧盯共治“头”难牵、自治“家”难当问题,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指导推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自治委员会,形成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
“卫技新村建成以后搬到这里,可能有20多年,现在改造以后旧貌换新颜,大家出行都很方便了,过去车辆来回造成安全隐患,消防通道有时候都会被占。”卫技新村居民如此感叹。
提质过程中,街道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指导卫技新村小区成立居民自治委员会,挖掘一批小区自治领头人,坚持因地制宜,策划打造“580睦邻空间”、杏林花坛、蒲扇广场等休憩园地。图书自己捐,旧物自己改,花木自己养,居民自治实现良性运转,现在整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开放式小区治理的基层样本。
“通过引进潮汐车位,彻底解决小区白天车位闲置,周边市中心医院停车位紧张问题,同时创造了一定经济效应,让居民群众在不交一分钱物业管理费的同时,享受到更美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为解决一墙之隔的中心医院日间停车难、小区停车位闲置问题,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牵头制定“卫技新村车辆车位管理办法(暂行)”,对车辆登记、月卡办理和停车安全等方面明文规定,最大限度盘活了小区停车位。
把党的组织建到小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楼栋,让党员聚拢来、动起来。如今,雨花区建起了165个小区邻里中心,1.3万名在职党员进小区报到、进中心服务,形成“左邻右里”“三色马甲”等上百个有影响力的志愿团队,带动居民主动参与、服务家园,涌现出了紫金苑小区、城市山水豪园等一大批和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