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水西门街道玉屏村稻田养鱼示范基地正在进行土地整理、灌排水渠
“2021年我们采取“党组织+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稻田生态养鱼,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刘少军院士工作站落户我村的资源优势,打造村口至院士站沿线稻田养鱼示范基地。”谈及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武冈市水西门街道玉屏村支部书记孙婷娟信心百倍地谈到。目前,全村共发动群众230余户流转土地300余亩,正在实施示范基地田地整理、灌排水渠、机耕道及道路、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武冈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产业的一个缩影,像玉屏这样重点发展稻田养鱼的村,已在该市全面铺开。
2022年,武冈市依托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在各乡镇(街道)建立一批亩产“千斤粮、百斤鱼”的新型稻田种养模式核心示范基地。精养山塘面积不低于2000亩,推广其他山塘精养面积4000亩,力争实现水产品总产量7000吨以上。该市渔业产业在院士工作站的加持下实现快速发展。
刘少军院士工作室雪峰山鱼类繁殖中心就是武冈践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抢占科技创新高地,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创建优质育种培育示范基地的具体实践和重要硕果。近年来,武冈市推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同步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创新人才引进、服务、使用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无缝对接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片产业”的显著成效。为引进湖南师大淡水鱼繁育产学研项目,武冈市委数次诚意邀请,开展亲情攻势,最终成功招引刘少军院士工作室落户武冈,8名博士常驻工作室开展科研活动。
坐落在武冈玉屏村的刘少军院士工作室优质淡水鱼育种中心
靶向引才,聚焦平台化聚才。武冈市委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亲情为纽带、以高精尖人才为重点搭建引才平台。出台《武冈市都梁人才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文件,打通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开展“引老乡回家乡建故乡”行动6次,建立武冈籍专家人才数据库32人,到一线城市召开武冈籍专家人才座谈会12次,搭建起人才促进互动交流平台。注重校地、院地合作新模式,完善柔性引入机制,开展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引才行动。创新“项目化人才引进”模式,构建起与产业相融、与院校互动、与项目对接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深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协同引才模式,提升引才质效。近年来,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刘少军院士工作室、中南大学技术国际合作中心等一批院士科研工作站先后落户武冈,形成了人才荟萃、大众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精心用才,聚焦产业化发展。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研支撑”产学研发展闭环。全力优化科研环境。高标准建设院士工作站,对全市现有渔业产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依托区域内优异淡水鱼类资源现状,划分“雪峰山余脉鱼类资源”重点科研保护区。大力推进“淡水鱼繁殖中心”项目建设,在政策范围内开通项目绿色通道,仅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项目选址、征地、规划、招投标及一期工程建设。投资4070万的“淡水鱼繁育中心”顺利建成,科研中心、鱼苗主体培育区、管理和生活服务区、鱼苗孵化区四大功能区一应俱全。加大产业链条支持。出台《武冈市生态养鱼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广泛开展“院士工作站+合作社+农户”的“两口塘一片田”生态养鱼示范点建设,以点上经验促进面上开花。计划到202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2000吨以上,渔业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实现渔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真心爱才,聚焦精准化服务。组建武冈市人才发展中心,核定5个编。构建起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妥善解决市级以上优秀人才在科研经费、子女入学、人才落户安居、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后顾之忧,为引进人才提供多元化服务。建立引进人才“一对一”服务机制,出台《市团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搭建市团领导与专家人才一对一联系沟通的桥梁,对各类人才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2021年,市团领导带头开展“解需求、问建议”走访活动16人次,举办人才交流座谈会4次,营造了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