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2-06-07 18:25

近年来,泸溪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围绕“强队伍、兴产业、美生态、优治理”目标,靶向施策、精准用力、系统推进,用“党建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强队伍,把牢乡村振兴“定盘星”。一是抓本领素能提升。推行“新雁阵”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主题班、周末课堂、星火讲坛、院坝会、“擂台”大比武、走村观摩等活动,为镇村两级干部搭建起学经验、促交流、找差距、补短板的平台,不断提高综合素能。举办农村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培训班,组织全县117名乡镇党政班子履职培训、新一届14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724名村(社区)“两委”成员集中系统轮训,提升乡镇、村“两委”班子履职能力;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基层党建现场会,11个乡镇党建负责人、147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实地走村观摩、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全面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二是抓后备力量积蓄。实施年轻干部“蹲苗”工程,构建“优选、精育、严管、善用”全链式培养模式,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采取驻村锻炼、上下挂职等方式,选派440余名干部驻村,充当乡村振兴“联络员”,18名干部赴高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株洲挂职锻炼。每年培养50余名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镇村年轻优秀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招商引资等一线培养磨练,增长见识、锻强本领。培养35岁以下年轻科级干部129名,突出“实干+实绩+为民”,健全年轻领导干部联点包村、结对帮扶、导师帮带等制度,不断促使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三是抓乡贤人才集聚。大力实施“百名乡贤建家乡”行动,充分发掘本土乡贤,全县成立乡贤会24个,新乡贤成员120人;积极利用乡贤会、乡贤馆、乡贤联络站等平台,加强乡贤人才联系和关心关爱,积极推进“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乡贤回流为村级建设献策出力,先后回引285名创业能人、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回乡任职、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

二、兴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对接省委“六大强农”行动,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意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开发兴隆场万亩玻璃椒、潭溪万亩椪柑、合水万亩油茶、武溪万亩葡萄等一批优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万亩精品园5个、千亩标准园43个,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达47万亩。突出品牌效应,做优椪柑产业、做大白茶产业、做深玻璃椒产业、做强铁骨猪产业,成功打造“泸溪富硒椪柑”“泸溪白茶”“泸溪玻璃椒”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二是深挖项目富矿。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稳步推进24个“两社”联动项目,重点打造浦市镇马王溪陶瓷产业型、潭溪镇新寨坪民宿、大陂流油菜花农旅结合型等8个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创收200万元以上,切实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促进集体增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创新联结模式。实行产业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村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员-产业户”的产业组织体系。推行“1+1+1+N”发展模式,构建“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劳务用工、销售分红等方式实现与群众利益联结,不断完善合作社运行、经营、管理、收入分配制度,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的方式,实现村企联建、两社联动见实效、促增收。

三、美生态,扮靓乡村振兴“颜值气”。一是强化示范带动。依托“家庭农场”“美丽菜园”“美丽庭院”“最美农家”等“放亮”项目载体,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结合“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田间地头助春耕、道路垃圾清理、庭院整治、摘花种草等活动,带动广大群众加入改善人居环境行列。落实“县统筹、乡组织、村主导”工作机制,激活党群共创、全员联创模式,全县共创建七彩马王溪、水美五果溜、醉美下都等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山水大陂流、幸福且己等30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压实包保责任。构建“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结结对帮扶村,乡镇班子包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包组”的责任落实机制,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坚持责任落实、上下联动、精准督导“三个强化”,定期对辖区内自建房、危旧房、垃圾淤积、杂物乱堆、私搭乱建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整顿,对账销户、对表销号。去年,共除空心房542栋,清理水沟252处,清扫清运各类垃圾852余处,清理广告、杂物、牛皮癣、杂草1253余处,清理道路162公里。三是突出督查考评。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七个一”工作重点,完善环境整治管理机制,抽调县委督查二室、县驻村办、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组成督查指导人员,采取“四不两直”,定期组织考评督查,找准人居环境整治的症结,落实整改责任,限期整改销号,切实推动环境整治抓在平常、抓出长效。

四、优治理,提升乡村振兴“新内涵”。一是乡村善治“有深度”。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群众提议、网格收集、支部牵线、党员办理”群众诉求响应机制,深化“一门式”公共服务,将“组织所做”和“群众所需”无缝对接。深入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乡村雪亮”工程、“院坝会”等作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推动法治泸溪、平安泸溪建设,以法制教育宣传为载体,让群众远离黄赌毒,防范电信诈骗,解决矛盾纠纷638起,摸排、查处涉黄、赌治安案件16起,行政处罚28人。二是德法并举“有温度”。充分运用道德讲堂、文化宣传、模范评选等各种载体,提升道德价值观念,培养塑造村民遵德守礼好习惯。结合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开展“敲门行动”,走村入户宣传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机关、村(社区)、校园、企业,强化群众法律意识。实行党员“三类五岗”管理模式,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名党员固定联系10-15户群众,在矛盾纠纷调解、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特殊群体慰问等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乡风文明“有风度”。实行乡风文明“铸魂”行动,坚持领导干部、普通干部、党员群众“全员联创”,从党员干部抓起,落实婚嫁、殡葬改革等移风易俗政策,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转村风。建立完善“一约一队四会”,147个村(社区)先后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社会风气监督队、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有力推动“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展,不断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多层次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活动,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农家”等文明创建评选活动,创建州级文明家庭220户、县级文明户1200户,着力培育现代文明新风尚。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