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五个一”落实“1+5”,乡村振兴谱就新篇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2-08-22 17:48

“‘1+5’文件实施以来,基层党组织建强了、基层干部队伍壮大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向优了,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快了!”谈到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一名基层干部这样感慨。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以“五个一”为抓手,强组织、强队伍、强保障、强治理、强服务,有力推动了省委“1+5”文件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一个“体系”强组织,乡村振兴堡垒稳固

“邪教迷信、‘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危害大,大家要自觉远离,发现有关情况立即上报!”近日,听完区级联点领导的党课后,新市渡镇养民山村“两委”班子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开展全村范围内的法治宣传。通过区级领导联点指导,养民山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取得较好进展,村党总支在团结带领群众壮大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打击不法行为等方面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

赫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赫山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区委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委书记带头抓、区级联点领导重点抓、乡镇(街道)党(工)委具体抓、村(社区)落实抓”的工作体系,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2019年来按照“六个一”的标准整顿销号60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实现支党部“五化”建设全面达标。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头雁”,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137名,同比提升40.1%,平均年龄48.7岁,同比下降9.53%,实现“一升一降”,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种“导向”强队伍,乡村一线兵马强健

硬化通组公路近2公里;安装路灯81盏;完成山塘清淤2口,沟渠疏浚1000米;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提起泉交河镇恩塘村的“90后”女支书谭连,村民们都会赞不绝口。大学毕业后,本来在城市工作的谭连,通过招考成为了一名村便民服务员。2020年,适逢村“两委”换届,她高票当选恩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尽我所能,将所有激情与热血奉献给恩塘。”践行着当选时的诺言,她用汗水换来了村庄的发展变化。像谭连一样,全区共有171名村“两委”干部是在外回引人才。

赫山区落实《关于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实施方案》《拓展基层干部晋升通道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加大人才力量向基层尤其是农村一线的倾斜。2019年以来,全区引进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占比92.4%。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以来,实现1628名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区派第一书记任职培训全覆盖。在发展保障上,畅通渠道,破除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通过实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举措,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比选乡镇领导班子副职11名,评选“三型”干部20名,基层干部在乡村一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一套“制度”强保障,乡村工作活力涌流

“待遇提高了,烦心事减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不断高涨。”八字哨镇金家堤村党总支书记孟辉介绍,2019年来,他的年工资从3万多元提高到了4万多元,其他村干部的工资也有相应比例的提高,与此同时镇村两级责权不断明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团麻”的状况越来越少,文山会海、应付检查也越来越少,村“两委”干部办实事的精力越来越集中、工作活力越来越足。

赫山区落实《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实施方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为关怀关爱“加码”,向形式主义“减负”。在生活保障上,实行基层干部健康体检制度,落实全区驻村干部的生活、交通、通讯补贴,改善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在经费保障上,到今年年底,乡镇工作人员工资性收入高于区直机关同职级干部20%,按月发放村“两委”干部基本报酬,落实所有村主职养老保险补贴和3613名离任村干部困难生活补贴,健全村干部基本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规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管理使用。在基层减负上,大力整改工作留痕问题、大力倡导“四不两直”式调研、大幅精简会议。没了“后顾之忧”,镇村干部工作活力进一步涌流。

一批“模式”强治理,乡村生活品质升级

赫山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五大振兴”的协同推进、“五治融合”的协同治理,探索出大批成功经验。乡镇应急能力建设863模式在全省推介,党建引领“网格化+扁平化”治理、“十代十化”社会化服务、土地数字化改革等模式深受老百姓认同,“绣花式”的精细治理筑牢了村民们的幸福基石。

“前一阵向联户党员小夏反映村里的几个路灯不亮了,第二天就修好了。”沧水铺镇金山村第三网格的张阿姨感叹起“网格化+扁平化”的工作效率。赫山区结合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工作,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扁平化”治理模式,12个乡镇(街道)的15097名党员志愿者与132665户群众结对联户,及时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3140个,在疫情防控、春耕生产、防汛备汛中发挥出巨大作用。3月份,会龙山街道龙山港社区在家1600余户的疫情摸排任务,70余名志愿者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高质高效的完成度彰显出网格化管理和扁平化服务模式的巨大优势。

“土地数字化改革后,小田变大田,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机械设备等方面的效益,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收益高了不少!”泉交河镇菱角岔村种田大户徐晓辉在他的1200亩耕地里笑得憨厚。在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新松树桥村、新林村、来仪湖村、奎星村五个示范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流转合同签订率达99.45%,土地租赁率达97.13%,带动五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了48万元,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增收致富的赫山经验。赫山区通过创新开展土地数字化改革,抓好“党建引领,组社建章”,鼓励农民将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党支部领办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经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包装、挂网、租赁后,收益按入股份额数字化分配,全区9个乡镇实现挂牌面积33306.58亩,总成交金额6801.40万元。今年,赫山的早稻全面实现增产增收,在确保粮食主产区责任落地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富。

美丽屋场“1+6”模式也是赫山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成果之一。“群众不支持不认可不建,筹资筹劳不到位不落地不建”,在衡龙桥镇华林村六合堂美丽屋场,村民主动捐款超35万元,投工超260个,还自发成立屋场管委会,主动认领公共责任区,开创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在这种思路下,今年赫山将全面完成100个以上美丽屋场的建设。屋场建成后,屋场会频繁召开,村民自治、民主决策的氛围日渐浓厚,同时,美丽屋场成为了居民夜间纳凉、健身和交流的好去处,吸引了周边群众打卡,农村重新焕发起生机活力,形成了以屋场为核心的治理阵地、社群单元。

一张“清单”强服务,乡村办事优质迅速

“窗口办事效率高、服务好,省事又省心!”在欧江岔镇柏薮村村民服务中心,办理老年证的杨嗲欣喜地说,在便民服务大厅,事项清单、办理流程图清晰易懂,办起事来也方便快捷。全区以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为契机,大力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村(社区)办理。现能够在村(社区)实现“一站式办理、一门式服务”的服务事项已达67项,其他不能在村(社区)一级办理的事项也会由便民服务员代办,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从密密麻麻的20多块牌子到如今“六室一厅一广场”的7块牌子,泥江口镇七里江村党建专干邓雪花看着村民服务中心“门脸”的“瘦身”,觉得很是清爽。“以前牌子多,形式主义的要求也多,现在很多指标都取消了,要打卡留痕的形式主义也少了,我们能腾出更多时间为村民服务。”她说。赫山区积极落实《湖南省委关于规范乡镇(街道)职责权限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明晰镇村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为民办实事上向村一级赋权,在清理“责任状”、整治基层挂牌过多等问题上为村一级“分忧”,优化事权匹配,提高了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效率。

(蔡漫 刘吉 肖宵)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