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立足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强化红色教育、理论教育、作风教育、实践教育,提振精气神,激励闯创干,为将桂东建设成为全国平安县城、全省生态新城、全域康养山城、全民幸福小城提供坚强保证。
红色教育铸党性。一是深挖资源。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挖桂东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以“第一军规”精神为内核、为抓手,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创作推出《第一军规》情景舞蹈剧,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度“感动湖南”十佳人物、青山乡原副乡长方璇典型事迹为原型的舞台剧,以及《红色东水——红四军在东水活动故事集》等一系列红色文艺作品,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二是用好阵地。充分发挥工农革命军在桂东活动纪念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纪念馆、邓力群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将红色故事、党史知识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把移动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红色教育基地,累计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近200余场次,接受革命教育5万余人次。积极推动与井冈山干部学院、韶山干部学院、郴州市委党校沙洲分校等协同合作,促进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红色教育互联互通。三是优化师资。深化与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的友好合作,每年派教师到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进行培训、邀请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名师来桂东授课传授经验、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人员参加市委党校红色教育培训专题师资培训班、案例教学专题师资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集中智慧力量精心打造《第一军规永放光芒》《传承第一军规,加强党性修养》《邓力群与党性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力群》《重温入党誓词,始终不忘初心》等系列精品课程,使理想信念教育感染力更强、体验性更佳,推动党性教育提档升级。
理论教育强素质。一方面,开展线下办班集训。举办县处级领导及县管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读书班,全县所有县处级领导、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共116人参加。县内各乡镇各单位按时按要求开展读书班,镇、村(社区)以支部为单位组织进行学习研讨,实现全覆盖。举办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县社会主义学校)科干班2期,调训85人。分类分批推进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举办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务工作者、驻村帮扶工作队、两新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培训班13期,累计培训党员干部2000余人。另一方面,推动线上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平台,组织全县干部职工通过湖南省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一网一云”等学习载体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覆盖、持续性用党的创新理论立根铸魂。
作风教育树形象。一是树立鲜明导向。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建立通报表扬与通报批评“双通报”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约谈制度,对分管工作在全市排名靠后的6名相关责任人和在督导中发现的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不严不实的1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在全县树立起干得好“有面子、有帽子”、干不好“打板子、抽鞭子”的鲜明导向。二是严格日常监管。结合第十三届县委第一轮巡察对8个单位选人用人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委托审计部门对16名“一把手”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集体谈话、个别谈话近400人次,对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既让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也对党员干部进行有力的提醒鞭策,护航党员干部行稳致远。三是动真碰硬问责。扎实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戴帽工程”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借调人员清理等集中行动,出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厉行“十个严禁”的通知》,择优聘请作风监督员20人。开展各类监督检查27次,印发通报7期,制作警示教育片《鉴戒》,问责处理100余人,有效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
实践教育促担当。大力推行“三五”群众工作法,落细“五个到户”措施,深化“五有”要求,健全“五个一”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教育”中争先锋、做表率,以实际行动为身边的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方法”,深化政务服务“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完善县乡村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落实“三集中三到位”,实施审批服务事项“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优服务”,努力实现“一次跑”“零次跑”。今年来梳理政务资源共享需求清单1451项,受理“一次办结”事项近15万件,“好差评”系统满意率100%。积极开展“心连心、面对面”干部下访解难题为民服务办实事、平安示范创建、“红色基因我来传、平安桂东我来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推进缉枪治爆、反诈打跨等专项整治行动,今年来全县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破案率同比上升210%,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实行网格管理服务到边,全县107个机关党组织3800多名党员以“机关+农村”结对、“党员+网格员”的模式编入594个“一网治理”网格,全覆盖、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5.9万余户,累计开展“农家访谈”1000余场,收集民情民意1300多条,化解矛盾纠纷400多起,引导帮助农村群众就业1500余人。大力推行司法“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社区)服务点”模式,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积极组织“法律六进”等普法活动30余场次,接待咨询群众7000余人次,实现群众诉说有人听、困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矛盾有人调、喜事有人贺“五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