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党建+N”调色盘 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2-10-08 09:12

乡村振兴进行时,砥砺奋进不止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莲乡党员同志赓续脱贫攻坚精神,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湘潭县用“党建+N”调色盘,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党建+文化赋能”配出“一抹红”

古香古色、美如诗画、乡村风情、沉浸式体验……湘潭县乌石镇乌石峰村,几年间蜕变成了近年来的网红打卡地。借助“三十六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乡村研学旅游,一下激活了乡村的活力。借助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乌石峰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把村里53户农户家作为农耕文化体验接待实践基地,实行“六统一”运营,走出了研学旅游的新路子。现在,来乌石峰村的游客一拨接一拨,乌石峰村成了近年来的网红打卡地,村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原来的省定贫困村蜕变成富民旅游村。

一山之隔,乌石峰村与彭德怀元帅纪念馆及故居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承着彭总精神,汲取改革前行力量,乌石镇从昔日的湘潭县西南偏远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国文明村镇、湖南省旅游重镇、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等。近年来,乌石镇镇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特色农业的同步发展,筑牢乡村振兴的底气和信心。2022年8月15日,湘潭县乌石镇上榜“湖南乡村振兴2021年‘十大’优秀案例”。

图片

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党员同志在农民丰收节上展示特色产业“香芋南瓜”。

以“党建+产业发展”配出“一抹金”

立秋过后,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的小籽花生、高粱迎来了丰收,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一派忙碌的景象。2018年,柳桥村建立了统一土地流转平台,按每亩400元/年的价格,将全村6645亩耕地流转到平台中。通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因地制宜、统一安排种养项目。赖家、马道、蔡家、竹园等10个组的2000亩耕地上种植夏橙,杨家、新建、新垅等8个组种植1000亩小籽花生,何家、马基、劣子、集中、钢铁、汉塘等组种植订单农业南瓜2000多亩,水竹、贺家等组共有面积达到800亩的小龙虾养殖,“一片一品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是湘潭市唯一整村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示范村。目前村里主要有小籽花生、夏橙、高粱、紫薯、玉米、香芋南瓜等品种,以及少量“莲渔”综合种养产业,产业类型、规模等基本稳定,生产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柳桥村着力构建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按照“党组织示范带动+党干群联动+专业合作社跟进”的思路,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路径。2020年,该村依托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突破2.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到200万元。

图片

湘潭县排头乡千亩优质水稻南下村示范片喜获丰收。

以“党建+生态治理”配出“一抹绿”

湘潭县排头乡南下村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产业发展弱、基础设施弱、集体经济弱,低收入人口多、社会矛盾多,基层组织力不强。在乡村振兴路上,南下村以党建为引领,持续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血造血”,从“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个方向着力,以“化零为整”提升集体资源使用效益;“借鸡下蛋”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入股模式;“抱团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三个途径发力,盘活集体资产,增强产业合力,丰富产业类型,推动南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助力南下村从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以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交出满意答卷。

2022年,湘潭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坚决扛牢农业大县的政治责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龙头驱动”,育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融合驱动”,推进三产深度融合,着力壮大现代农业园区;坚持“特色驱动”,选优培强优特新产品;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筑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全县党员干群“拧成一股绳、凝成一股力”,乡村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显著提升,绘就湘潭县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