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积蓄源头活水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侧记
近年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立足现有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立足全局规划。一是工作规划求实。工作规划求实。针对各村产业发展现状,该乡党政班子深入村、组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收集建议和意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研究全乡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困境,科学制定了《寨牙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划(2022—2025年)》。二是产业谋划求细。有效利用前期调研成果,因地制宜,细致研究“一村一策”,精准把握各村级产业发展脉搏,确保产业谋划能落地、产业政策能受益、产业发展能见效,将“一村一策”变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密码。三是发展思路求新。主动探索产业发展新办法,努力打破产业发展瓶颈。针对目前乡村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积极开发农业功能,拓展农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主动赋予农产品以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打造“岩脚侗寨生态大米”“幸福快车生态米”等一批农产品,产品上架省内各大超市,均取得不错销量。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来寨合作,引导农户以劳务输出、土地流转等形式参与,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
二、依托优势资源。一是讲好“侗”文化。岩脚侗寨成功申报怀化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以来,通过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体验,在现有“丝路女儿国”“四·八姑娘节”等民俗旅游基础上,讲好侗族文化故事,邀请侗文化传承人教弹侗琵琶、雕蜜饯、唱侗歌,组织捞禾花鱼、赏花海、捡茶籽,让游客在深入了解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亲近自然。岩脚村通过主动转变思路,从原有的“等客上门”转变为“请客进门”,今年来,多次举办中小学生夏令营,承接教育研学、培训等活动,游客同比增加400%以上,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二是做好“竹”文章。充分立足本地楠竹资源优势,大胆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子。寨牙、汕头村通过与湖南辰铭竹业合作建设辰新竹制品加工厂,每年保底分红8万元以上,同时新增就业40余个,解决附近村民就业问题。辰新竹制品加工厂日消耗楠竹50吨以上,解决了周边地区竹农运输远、销售难、价格不稳定的困境,能为每户竹农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用好“土”资源。寨牙乡通过“唤醒”沉睡的抛荒耕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真正让抛荒地变为“致富地”。寨牙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寨牙乡耕地抛荒整治工作方案》,各村按照“五个统一”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抛荒地流转,统一落实耕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进账,2021年全乡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地卢村、汕头村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现状,村集体合作社购置旋耕机、收割机,提供农机服务,进一步加快了耕地抛荒整治,保障了春耕生产,实现年服务面积800亩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以上。
三、激活后续动能。一是盘活现有资源。进行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全面摸底,全乡5个村共有市场1个,门面4个,闲置村部2个,集体林地50亩,废弃厂房2个,建立台账,规范管理,化解矛盾,做好出租服务,盘活闲置资产,变“包袱”为“财富”。二是用活专业人才。以乡镇党校、党员集中培训、劳动技能培训为平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养。邀请专家学者、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向农民传授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每名致富能手结对帮扶3至5名群众发展产业,形成了以种植富硒水稻、红提、中药材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点带面,逐步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就业增收。三是走活产业棋局。明确各村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了寨牙村物业经营、岩脚村农旅融合、地卢村农机助农等支柱产业模式,每个村不少于3项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效防范了市场经济风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