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等区域优势,通过做好阵地整合文章、选优育强教学师资、创新党课授课形式,以高质量“供给侧”提升党员教育培训“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整合阵地资源
提升培训“硬实力”
建强三级教学阵地。做亮区级党校。投资3000余万元,改扩建岳麓区委党校阵地约7000㎡,率先在城区实现独立建校,配备阶梯教室、研讨室、图书室、情景教学室、多功能厅等11个功能室,并在党校一楼设立党史主题教室,展示建党百年发展历程,多元化满足党员教育培训需求。做优街镇党校。在街道(镇)建立党校并挂牌,与区委党校形成了阵地共享、师资互补的工作格局。组织工作部通过“四不两直”调研,定期督促各街道(镇)党校完善硬件、软件设施,逐步推动街道(镇)党(工)委书记兼任街道(镇)党校校长,并指导西湖街道党工委将58小镇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两新特色党校,成功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做实村社教学点。充分发挥学堂坡社区、学华村等先进村(社区)阵地的标杆作用,优化升级村(社区)“硬件”设备和“软件”内涵,示范带动“家门口党校”建设,湖南省第一批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学堂坡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着力打造了“1+3”学堂坡特色党课体系。
携手驻区高校阵地。先后与湖南省委党校、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及其他驻区高校建立联合办学机制,形成“1+6+N”区校共培体系,即通过区校合作办班模式,既让高校学生到村(社区)接受实践教育,又让全区党员干部走进各大高校“学习深造”,深化不同类别党员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桔子洲街道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高校和街道党建工作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并在湖南师范大学设立街道党校教学点,进一步助推党员教育兜底培训质量提升。
用活区域红色阵地。用活岳麓山、橘子洲、新民学会旧址、肖劲光故居、岳麓书院、古塘湾地下党支部等区域红色阵地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多形式呈现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为每个阵地至少配备1堂特色党课,依托红色阵地研发了《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建党先声”》《从肖劲光大将的峥嵘岁月中汲取强军兴国智慧》《传承红色记忆,筑牢基层组织堡垒》等精品党课。以古塘湾地下党支部发展脉络为依托,制作党员教育资源片《星火燎原——长沙河西地下党发展(活动)口述史》,进一步丰富了本土学习资源库。
聚力师资选育
提升培训“软实力”
择优选聘保质量。以“政治牢靠、专业突出、经验丰富”为原则,严把区级党员教育师资库的质量关。近年来,面向高校、党政机关、企业、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等,重点从教授名师、先进模范人物、党员领导干部、优秀村社书记、实用技术人才等人员中,择优选聘党课教师。
科学分类重实效。根据党员群众不同的培训需求,结合教师的授课领域和研究方向,将师资力量划分为政治理论类、革命传统类、形势政策类、工作务实类、典型事迹类等5个类别,便于在举办各类培训班次时,精准匹配最佳授课教师、科学安排最佳授课课程,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正向引导激活力。发挥驻区高校的“智囊作用”,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积极引导“高校名师”带动“基层讲师”共同成长,实行精品党课共同研发,加强“基层讲师”与“高校名师”交流互动,如橘子洲景区管理处贺婷在高校名师指导下,研发的党课《谁主沉浮——在橘子洲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仰天长问的永恒魅力》荣获湖南省“党课开讲啦”一等奖,更好地激发了“基层讲师”的创新活力。
创新党课形式
提升培训“巧实力”
露天党课“走村入户”。打破“围墙”、创新形式、整合资源、把准内容,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与湖南省委党校以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驻区高校合作,突破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以“露天”形式把优质党课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村屋场、送到村(社区),实现党课“说教式”向“交流式”转变。近年来,通过“露天党课”三进活动,送课130余场次,让高校的名师、高质量的党课“走村入户”,直接服务基层党员群众。
移动党课“连点串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对岳麓山抗战文化园、长沙会战碑等抗日纪念设施及遗址加以修缮,携手湘潭市雨湖区打造6条红色线路,通过《从橘子洲头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岳麓山的爱国印迹》等特色课程,将红色阵地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变固定式党课为移动党课,让党员沿着红色路线接受红色教育、感悟革命精神。
云端党课“按需点单”。为解决党员教育不易集中开展的现实问题,启动《微党课,开讲啦》活动,通过网上直播的形式开展宣讲,让党员群众在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就能随时随地选名师、听党课,以“云端窗口”将党员教育培训阵地由“线下”延伸到“线上”,实现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没有时间”到“挤出时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