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村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镇东北部,距离县城50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2户1588人,其中党员42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聚焦自身文化特色资源,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采取“文旅+”模式,打造具有识别力和推广度的文旅品牌,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5万元,有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该村先后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主要做法是:
一、党建引领探索文旅发展路径
1.选强班子。四路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多年来该村发展思路不清,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上走了不少弯路。2021年借村“两委”换届契机,该村拓宽选人渠道,将懂民情、懂政策、懂经营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了3岁,班子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摸清底子。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任职后,将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任期承诺的首要任务。先后3次组织党员骨干、致富能手到长沙、株洲等地观摩学习先进发展经验,逐一制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美丽村庄建设规划。
3.找准路子。通过“屋场会”“院坝会”“干群夜谈会”等形式,面对面听取群众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了“文旅+”发展思路,成立了怀化市侗傩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贡溪镇四路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二、多措并举凝聚文旅内外合力
1.引进公司,形成文旅发展“专力”。四路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利用《新晃侗族自治县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拓宽发展思路,与湖南纳狐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资源深度合作。
2.机制推动,激发产业内生活力。推行“镇村配资源、企业出资金、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开发运营模式,实现农户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参与分红,以参与经营、管理、劳动等形式获取收益,以从事产业等形式获得发展。目前,四路村已与湖南纳狐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合作项目9项、子项目66项,现建有可容纳30人的民宿,预计总体项目落地后运营初期年收益5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解决天井寨片区60余人就业,促进年均增收3万余元。
3.宣传拉动,扩大品牌影响效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综合发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模式。积极对接湖南电台、湖南公共频道、湖南红网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四路文旅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省市领导调研和举办“孝梅节”活动契机,大力宣传推广文旅产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在长沙建立天井寨牌农特产品线下体验店,营造良好客户口碑。
三、整村推进赋能文旅软硬实力
1.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天井寨“文旅+”为引领,四路村各自然团寨各村民小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一体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旅+”附属产业遍地开花。一是统一谋划布局,立足产业基础、种植习惯、土壤属性等因素,对5个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布局,形成凉柳土鸡、登场腊肉、弓溪梯米、凉柳黄牛、天井黄精等产业格局。二是统一产销对接。大力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组织方式,积极对接市场需求,推广“菜单式”产业模式,形成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良性循环。培育各类产业大户30余户,年均增收6万余元。三是统一要素保障。积极统筹各类资金100余万元,并科学谋划使用,非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天井寨“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及农业农村重点项目资金结合产业布局实际,突出用于产业区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
2.环境一体化打造。四路村紧扣“六无一全”工作标准,全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切实提升文旅产业软实力。一是突出“广”字强宣传。通过制作标语、召开院坝会、入户宣传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二是突出“带”字抓示范。通过“党建+微网格”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卫生清洁户示范带动作用,助力环境卫生整治。三是突出“治”字改面貌。针对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项,定人定责定时,全面整改到位。
3.村风一体化培育。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该村着力打造有形载体,为文旅发展提供良好内部环境。一是完善村规民约。对原有村规民约进行重编,将涉及到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村规民约之中,通过“顺口溜”形式传唱。二是弘扬家风家训。征集农户家风家训,并进行挂牌,形成“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评创活动。建立环境卫生月评比机制,设立红黑榜,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四、抱团发展推进文旅纵深融合
1.依托镇域资源,主动融入发展。依托贡溪镇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四路村联合甘美、贡溪、上田等村,积极发展农耕体验基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主动融入教学、旅游、餐饮、消费、住宿发展链条,形成“研学+旅游”新业态,让当地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2.建立产业联盟,跨区域发展。依托G242国道沿线保存完好的原生态侗文化,按照“产业同类、人文相近”的原则,与禾滩镇三江村、扶罗镇伞寨村等建立文旅产业发展联盟,重点以“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为突破口,通过“孝梅节”“尝新节”等民俗节日宣传推广文旅产业,形成集聚“吃、喝、玩、乐、看、住”一体的G242国道文旅综合体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