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来源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着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农村党员队伍。
加强计划指导,着力破解结构不优问题。科学分析研判。每年年初下发《年度农村发展党员计划摸底表》,对全县16个乡镇所辖各村人口规模、党员队伍现状、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着眼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制定发展党员年度指导计划。建立预警制度。以各村(社区)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为“底线”,上年度未发展党员为“预警线”,乡镇新发展农村党员中35岁左右占比75%为“指导线”,构建“一账两单”动态监测机制(既《农村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落实台账》《上年度未发展党员村清单》《年轻党员占比偏低村清单》),对存在党员队伍老化、结构不合理,较长时间未发展党员的村,按照“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具体措施。今年来,新发展农村党员188名,其中35岁以下115名,占比61.17%;35岁左右145名,占比77.12%。实行“导师”帮带。乡镇对村(社区)选派1名以上发展党员工作导师。“导师”由乡镇联村领导、驻村干部中的正式党员担任,如联村领导、驻村干部均不是正式党员,由乡镇安排党性强、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导师。全县319个村(社区)均落实1名以上导师,下沉到村对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具体措施、程序规范等进行“一对一”指导。
注重储备培养,着力破解来源不足问题。全面实施“优秀农村青年党员培源计划”,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人才库,并按发展党员数至少1:3的比例动态储备入党积极分子。建立“2+1”培源联系机制,由乡镇党委对人才库人员指定1名老党员和1名联村“导师”作为培养联系人,对其进行跟踪培养,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引导产业一线的优秀青年、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已有600余名优秀农村青年人才纳入了培源计划。加强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对入党积极分子按职业、行业等分类,精选同一类型的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和联村“导师”每季度至少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1次考察。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一人一档纪实管理,有计划地安排参与村级事务,引导他们从从思想上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突出培养联系效果。
严格程序要求,着力破解质量不高问题。以严格的政治标准把住入口。实行“三审”制度,层层把严政治标准,防止“带病入党”。一是村(社区)党支部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前,通过与本人谈话、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等方式,对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道德品质、现实表现等情况进行初步审查。二是乡镇党委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政治审查的基础上,县委组织部提请相关部门联审,联审发现问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反馈给乡镇党委不予审批。三是破除预备期资格审查“盲区”,乡镇党委对预备期将满时的预备党员的组织考察,听取执纪执法部门意见,形成联审结果。联审发现问题的,视情节作出批评教育、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等决定。以严肃的步骤把好程序。把好发展党员各阶段环节工作,严格程序步骤,防止出现发展党员程序不到位的问题。根据发展党员5大程序25个步骤,统一编制《江华县发展党员综合资料手册》,对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相关资料填写提出明确要求、提醒注意事项。所有农村发展党员的档案资料,县委组织部逐一进行审核,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水平。目前已对271名农村新发展党员档案完成审核。严格落实近亲属入党备案制度,制定《村(社区)主干直系亲属或近亲属入党报告单》、《村干部近亲属发展党员备案情况登记表》,通过主动报备、入户访谈、集中座谈、情况公示四个环节,杜绝“近亲繁殖”现象发生。今年全县确定备案发展4人,不予发展1人。以严密的责任推进落实。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为具体责任人,村(社区)党组织为直接责任人,发展党员工作情况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县委组织部每个季度开展1次调研督导,年度进行1次考核考评,压实工作责任。今年已开展3次调研,共计随机抽查党员档案67本,随机走访4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