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靖州县渠阳镇团结村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渠阳镇团结村位于靖州县城东,背靠渠水,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近年来,团结村“两委”积极开拓创新,找优势、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一、党建引领谋发展。一是建强班子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团结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建好建强班子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优先把素质过硬、带头能力强、群众认可的“双强双好”型人才选进班子,上届班子有5人连任。积极回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人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1名90后返乡大学生被选进本届班子。实施“传帮带”计划,“老支书”带领新入职两委班子成员在急难险重工作中实践、实战,提升履职能力。注重后备力量培养,回引3名青年大学生返乡发展,其中1人纳入村后备干部储备、1人成为党员骨干、1人为致富带头人。二是找准发展方向。村支两委在摸底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等基础上,多次征求党员群众意见、集体会商研究,立足实际,最终明确了以文峰塔为中心,盘活山林资源走文旅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三是明确发展模式。依托团结村境内文峰塔景区基础、文化内涵,以村民自有山林入股景区项目,实行“景区+山林+村集体+合作社+群众”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寻求景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双向并进,创造1+1>2的经济价值,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文旅融合促发展。一是力促景区做大。村支两委抢抓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峰塔景区改扩建机遇,通过召开村民小组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村民思想、达成共识,力促以山林入股景区项目。主动对接景区,以团结村1至4组和9至16组文峰塔周边山林358.14亩入股景区,占比整个景区资产的42%,以每年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保底分红。2011年该景区获评国家AAA景区,成为独特的文化旅游胜地。截止目前,村集体经济累计从景区获得分红61.8万元,受益村民达1746人,占比达65%。二是服务景区活动。依托县文峰塔状元上榜仪式活动,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支持,全力做好会场布置、维持秩序、爱心帮助、卫生清理等为民服务,“百年状元榜”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上榜仪式当天吸引3000余名师生、家长、远近游客前来游玩、祈福。积极参与景区举办的“魏了翁诗歌朗诵比赛”,每年组织发动本村中小学生参加比赛、组织20余名党员干部做好会务、安保、执勤等工作,助力景区提升文化气息。创办老年人活动基地1个,支持鼓励群众开展歌舞比赛、乐器演奏等各类文娱活动,免费提供活动表演舞台,村民人心更加凝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三是有效带动发展。村两委抢抓景区这一优势,积极支持辖区停车场建设、开设便利商店、斋饭特色餐饮等,本村群众既可务工,又可经商创业,带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来,景区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为景区创造收益达230余万,衍生产业发展后劲有力。四是村民就业增收。鼓励村民进入景区经营,免收零售摊位费,连带销售小商品及本地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积极推送景区就业信息,10余村民在景区务工,其中1人长期任景区经理。
三、立足长远求发展。一是筹建鹤山书院。深入发掘教育家魏了翁1226年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的历史渊源,争取县级支持,在景区周边拓展筹建鹤山书院,打造鹤山书院国学园区。目前,该项目顺利落户,进入土地征用和建设阶段,项目规模为92.4亩,预算投资3000万,建设周期3年。项目建成后,将与文峰塔景区相得益彰,游客将几何式增长,带动团结村乃至全县文旅深度融合,促进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及务工就业,预计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二是打造沿江风光带。继续深挖文峰塔景区及鹤山书院文化价值,依托辖区江东小学及县一中浓郁的尚学氛围,优先整治升级景区周边环境,打造“一江两岸”沿江古城风光带,勾画湘西南苗侗风情古城画卷,让“撑着油纸伞,伴随着渠江流水潺潺和小儿朗朗读书声漫步于古城街道”的美景呈现于世,连片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已配合完成沿河土地测量、水位勘测、红线划定工作。三是盘活闲置资源。清查盘点村集体名下闲置门店、住房等固定资产,以及未承包到户的土地、山林和水库,采取集中开发或者公开招标的方式,推动辖区土地的流转利用,把资源变资产,纳入后续文旅融合发展大局,为进一步加快村集体经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