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金秋时节,农田里的稻谷金黄璀璨,果园里的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先锋潮·长沙党建推出“乡村振兴开新局”子专栏《四时乡间·秋》,聚焦从农场到餐桌的美食菜品,带你品尝丰收的喜悦。
金秋十月,正是油茶果成熟采摘的季节,从累累硕果到色清味香的茶籽油,历经漫长四季的轮回。
而油茶对于浏阳人而言,是一抹无法割舍的情怀,也是增收致富的“敲门砖”。
作为浏阳油茶产业的主产区,镇头镇是湖南唯一的油茶面积连片近10万亩的乡镇。放眼望去,漫山的油茶树连绵起伏,油茶果连串垂在枝头,煞是可爱,满载着百姓丰收的喜悦。
老树焕新,油茶成支柱产业
“以前每亩地只能产15公斤左右的茶油,自从种上良种油茶,每亩地最高可产茶油75公斤。”在浏阳市镇头镇的万亩油茶基地核心区内,看着满山的油茶果,正在工作的茶农笑着说。
镇头镇多山地,发展油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油茶的重要产区。多年前,镇头镇油茶还处于传统的生产阶段:家庭式粗放生产,有油茶资源无油茶产业,更谈不上规模化经营,村民们守着“金山”却过着穷日子。
当地村民回忆,自打记事起,家里的地都种了油茶树,但不懂种植技术,油茶树常年没人管理,油茶果也卖不了几个钱,后来都套种了其他农作物。
转机出现在2008年,乘着农民合作社的东风,浏阳市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并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指导,至此,油茶又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新业。
为了提高油茶产量,2019年,镇头镇创新推出“五统一分”的组织模式开展油茶基地建设,在保证空间布局、技术标准、林道建设、种苗供应、产品品牌“五统一”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管护,为油茶种植与管护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如今,原有的老化树种经历了品种改良、密度调整重新焕发生机,油茶已然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科技赋能,提高油茶质与量
无数个日夜守在基地研究新品种,作为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爱折腾”的师艳林并不满足于简单栽培,他将精力主要放在创新挖掘新品种上。
“这是我们和中南林科大共同研发的‘三华’品种,果大,出油率高。”在万亩油茶基地核心区内,油茶树上五颜六色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分别标注着“华硕”、“华金”和“华鑫”字样。师艳林说,这是将低产油茶林高接换冠为“三华”系列品种,一般油茶果仅10克到20克,“三华”的果实有70克到80克,最大的有125克。
每年生产的“三华”系列良种穗条可支持2万余亩低产老油茶林更新改造、高接换种改造。提到新品种,师艳林脸上满是自豪。“看到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再走到精炼车间,看着一粒粒茶籽变成一滴滴金色的茶油,我心里分外踏实。”
最近,师艳林又开始了新的研究课题,配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完成促进幼林早日进入高产丰产期,缩短油茶果成熟周期,与湖南农业大学探讨“油茶旱灾等主要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示范”等,希望不断用科技赋能油茶生产。
在师艳林的带动和影响下,越来越多懂技术、善经营的返乡青年站上了乡村振兴的“C位”。80后党员熊璐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毅然选择返乡,加入了浏阳市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负责合作社的经营和日常管理。
如今合作社已有18名党员,每年通过油茶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镇头镇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我坚信油茶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说起这句话时,熊璐脸上绽放着藏不住的喜悦。
产业融合,寻求发展新突破
油茶树3到5年开始挂果,8年才到丰产期,前期老百姓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为了填补这期间的收益空白,镇头镇创新发展林下经济。土桥村的老林农卢术根率先进行尝试,通过降低油茶树种植密度,同时栽种良种新苗进行带状更新。改造后的油茶林光照充足,养料充分,不仅油茶树生长旺盛,西瓜、红薯、辣椒等林下作物也蓬勃生长。
土桥村作为镇头镇油茶产业示范核心,目前已有500亩油茶林发展了林下经济,并与本地食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其兜底式负责林下蔬菜的收购、加工,村集体则参与最终的收益分红。
“除了与本地食品公司的合作,目前还有外省的药业公司来村上洽谈,拟在油茶林下套种药材。”镇头镇党委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这充分说明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多渠道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带动村民致富。”
下一步,镇头镇将以“油茶+”模式打造高效生态循环复合新模式,把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作为提高林地经营效益、提高油茶林单产的重要途径。
袅袅凉风动,阵阵油茶香。现如今,有了油茶成功种植的底气,村民们的脸上满溢着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