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聚焦目标任务、强化贯彻落实,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突出党建核心,扛牢政治责任。发挥组织优势,凝聚思想合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列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探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领学、述学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成功举办换届后新任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培训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以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严明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聚焦“六项行动”,制定《常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部门任务清单》,每季度下发工作提示,明确重点任务。坚持抓乡促村,压实村“两委”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考核问效,增强内生动力。建立部务会定期听取和审议基层党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制度,结合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专项行动和基层党建调研提升活动,常态化开展督导调研,动态掌握工作进展。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班子和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抓好选育管用,强化人才支撑。配强乡村“领头雁”。建立完善领导班子分析研判机制,扎实开展换届后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调研,对不能扛起乡村振兴重任、迟迟打不开局面的乡村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调整。采取线上覆盖培训、线下集中培训的方式,扎实推进乡村两级干部全员轮训工作,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派好驻村“先锋队”。贯彻落实“1+N”驻点联片驻村帮扶机制,按照“优中选优、尽锐出战”原则,精心组建94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对已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进行“全覆盖”派驻。成立驻村事务中心,统筹协调驻村工作队选派、培训、管理、考核工作,确保驻村干部选得优、管得严、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培育致富“带头人”。大力培育“乡村工匠”,委托农业、人社、科技等部门对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乡土人才开展专项培训。持续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高标准制定和实施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持续壮大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依托“万雁入乡”行动,从市直机关选派485名干部人才下沉乡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聚焦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探索推行“党建+产业联盟”模式,打破地域限制,集聚各方资源,实现抱团发展。资金共筹。推行“党建+信用+镇村(产业)”金融服务模式,由市委统筹,与建行合作推出“裕农共享贷”,累计为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授信3.5亿元。项目共建。市财政设立每年8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新建集体经济项目,支持各乡镇采取“公司出原料包销售、村集体出场地、群众出劳动力”的方式建设乡村车间157个,落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服务共管。统筹资源配置,推行规模化经营管理,实现联盟内部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新河镇水果联盟为村民统一提供果树栽培、虫害防治、产品包销等服务,为加入联盟的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品牌共创。注重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常宁茶油”“常宁塔山茶”“无渣生姜”等地理标志产品,辐射带动油茶、茶叶等相关产业发展,让联盟成员共享品牌效益。目前,常宁市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面清零,1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半数,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6个。
聚力基层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管好用好服务阵地。扎实推进规范挂牌工作和“牛皮癣”整治工作,督促指导管好用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扩大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范围。2022年上半年网上办理事项34万余件,办理效率广受群众好评。加大乡村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屋场党建+五个到户”工作,组建屋场党小组1264个,实现了410个村(社区)全覆盖。制定并印发《常宁市“清廉村居”建设评审细则》和《常宁市“清廉村居”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2022年-2026年)》,全面完成第一批清廉村居示范创建工作。开展“宗教、宗族、宗派”问题专项整治,巩固拓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五治”融合党员群众互联互助基层治理模式,引导基层党员群众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村振兴“助推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党员工作队—党员小分队”的基层党组织底线守护网格化体系,探索党支部下单、党员工作队派单、党员小分队接单的“三单”模式,切实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