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推行“五种模式”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2-11-09 13:57

涟源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先手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必答题”,强化讲政治的站位、抓经济的思路,以“看得见、效益好、可持续、能带富”为基本标准,以“经营主体、产业项目、运行机制”为基本要素,以“五种模式”为基本路径,组建专班开展专题调研,全面分析研判,统筹全市产业项目,深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

精耕农业,向土地规模经营要效益。依托土地这一农村根本,以流转和托管形式,实现集体对土地的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向规模化经营要效益。七星街镇檀山村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优势,开发油茶林600余亩、经果林300亩,引进外地老板投资创办红砖厂,每年村集体仅收取场地租赁费5万元以上,油茶林承包金16万余元。茅塘镇马溪社区出租村集体山林1000多亩林地,村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杨市镇板桥村,充分利用沪昆高铁项目部原租用地的板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7家企业,并与企业通过资金、土地参股等形式合作,每年上缴到村集体经济利润达48万多元,最高的年份达70余万元。

深挖特色,向主导产业延伸要市场。深入挖掘区域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建一个车间、兴一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效果。白马镇德晟模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大疆无人机零部件生产合作企业,解决了社区60多人就业,带活了桃林堂社区经济发展。油茶产业在我市金石镇、七星街镇等乡镇已经形成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茅塘镇、金石镇、伏口镇的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形成以牧草种植、牛肉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全市30余个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0余万元。

互惠互利,向村企“抱团发展”要收益。按照“村村联建”“村企联合”“村居联动”的方式,采取集体和农户土地、资金入股企业和合作社,或承接企业所需服务等方式,建立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户、村集体和企业“抱团发展”。2017年涟源市统筹整合5032万元,为148个脱贫村在娄底高新区扶贫产业园每村入股34万元,让每村每年分红收益2.38万元;95个实施村企联建项目的村,平均每个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2021年实施的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联结的4个村,连续5年每个村每年可分红8万元。

筑巢引凤,向返村涟商要活力。据不完全统计,涟源市涟商总数已超过10万,产值近600亿元。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新空间,充分发挥涟商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涟源市动员广大涟商反哺家乡、报效桑梓,提出“涟商回归”战略,实施“涟商返村”工程,通过乡情、亲情、友情等关系,促进产业回归、智力回归、资源回归、财富回归,为家乡的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涟商创办的天华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生产车间”移到了农村,既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金石镇迪康村李德权,利用多年在外经商的积累,注册资金1680万元,流转荒山2200亩,在家乡创办了娄底三裕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养猪、养牛、养鸡等生态养殖,充分带动的农户的产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盘活三资,向市场合作运营要成果。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前提下,对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村,引导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市场化运作集体“三资”,实现“三资”保值增值。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集体资产资源两套动态管理台账,所产生的收益等均在“互联网+监督”平台上进行详细的公开。建立资产资源台账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农村集体资产状况和增减变动情况,促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有效开展资本运作,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湄江镇湄塘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每年为村创收纯利润100万元以上;茅塘镇马溪社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包、出租农贸市、村办公楼等集体资产资源,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多元。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