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汨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发扬基层首创精神,以改革加速乡村振兴,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十强。
一、“双引双带”添活力。创新“双引双带”模式,着力做活机制、盘活资源,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一是坚持“支部引领”,点燃发展引擎。以换届选举调优配强村党支部,122 名治理能人及致富能手当选为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用好 73 支驻村工作队、160 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行派出单位与村(社区)责任捆绑。创新“总支结对、导师帮带”模式,307 名“导师”帮带 695 名基层“新干部”,创办“汨罗江微课”,坚持线上线下培训,重点对粮食生产、集体经济等课题剖析研究,整体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二是坚持“市场引导”,做优特色产业。通过市场导入资金、流转要素、升级产业,布局“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成功打造 28 个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品牌,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8 家、市级龙头企业 30 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63 家,长乐甜酒小镇、屈子祠粽香小镇分别晋升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强镇。三是坚持“党员带头”,发挥先锋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创业,带头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带头学习新技能、推广新技术,带动群众发家致富。桃林寺镇党员刘世虎创立湖南诚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全链条现代化农业,每年瓜蒌种植加工收入 200 余万元,帮扶群众增收 120 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2 万元。党员向铁青从 1 台旋耕机、10 亩水田、6 个社员做起,主导创建了拥有 45 名农机手、115 名社员、各类设施 150 余台(套)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综合生产能力超 2.8 万亩,社会化服务超10 万亩次。四是坚持“能人带动”,鼓励回乡创业。吸引乡友带资本带项目,举办汨罗市湘商回归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助推乡村振兴农业项目签约活动,集中签约 16 个农业项目。鼓励专家带技术带信息,组建专家智库,成立新农人培训学校,吸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高端人才扎根农村一线,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汨罗镇九雁村能人张伟返乡创业,采取“村党总支+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锦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 18 万元,带动 30 余名脱贫户就地就业。
二、盘活土地挖潜能。做活土地文章,坚持土里刨“金”、就地取“财”,呈现出资源要素激活、产业发展提速、农民收入增长的良好态势。一是“小田变大田”,变来了丰收。加快“小田变大田”,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的“巴掌田”“斗笠田”合并改造整理成 27008 亩大田,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引导“租金变资金”,鼓励有实力的乡贤能人先期垫资,牵头改造全村农田,群众自愿免收前期租金,由种植大户逐年转交返还给投资方。推动“低产变丰产”,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实行规模种植,大面积推行机械化作业,不抛荒一丘田,不弃种一块地,守好粮食安全“压舱石”。桃林寺镇“高丰做法”入选全省耕地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以及中国《农村工作通讯》重点推介经验。二是“土地有效流转”,转来了收益。以“流转更高效、管理更规范、效益更明显、农户更满意”为目标,推动土地有效流转,坚持集中连片流转,让大户降低成本,有规模效益;坚持村支部主导服务流转,合作社、种植大户主动提高流转价格,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入;坚持市级土地流转中心和村支部鉴证,签订正规流转合同,让经营主体得到银行授信,获得无抵押金融贷款。目前全市有效流转土地31.25 万亩,有效流转比例 54.78%,其中整组流转个数达 2721 个,农田改造、粮食生产、集体经济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改来了红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走出一条维护社会公平、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推进存量超面积宅基地有偿使用阶梯式付费,全市村集体经济增收 670.2 万元,“以奖代投”撬动3~10 倍的社会资金,有力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推动闲置农房旧房改造、租赁、流转,开展“我在汨罗有间房”活动,引导寓外乡友回乡居住,参与乡村振兴,共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105 处,增加村民收入 48.2 万元。
三、群众自治树新风。鼓励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引导群众共建共享文明美丽家园。一是树立了一种风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全面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由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表决制订“村规民约”,实行“事前劝导、事中监督、事后奖惩”,做到婚事新办,倡导丧事简办,确保余事不办,在治陋习、树新风上取得明显成效。汨罗镇武夷山村推行“党建+协会”机制,1000 多位老人加入“老年协会”,全部自愿签订协议,承诺百年后进行火化、葬入公墓,600 余座土坟全部迁入公墓,殡葬改革工作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 100 例”,先后荣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文明村,被中央政法委誉为“新时代学用枫桥经验的典范”。二是创新了一种模式:“冬夜围炉、夏夜纳凉、春秋话家常”。市镇村三级干部利用晚上、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召开“屋场夜话”“把茶话桑麻”,不拘形式轻松谈,不限时间随意谈,面对面问发展之计,实打实谋治理之策,心贴心解民生之困,迅速架起干群连心桥,有效凝聚社会正能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市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汨罗连续 4 年获评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市),2022 年成为全省平安建设重点推进县(市)。三是形成了一种氛围:“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有困难就找志愿者”。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共计 586 个,志愿者达 9.9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4.9%。爱心帮帮“一个都不能少”助学项目上榜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徐金娥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探索建立落实志愿者河湖长制等,瞭将“守护好一江碧水”落到实处。汨罗镇 家山社区创新“社区吹哨,志愿者报到”模式,家家户户都有志愿者,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