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富美乡村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2-12-07 15:55

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党建引领,牢牢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以城乡同治成功实践为基础,以乡村振兴大会战为抓手,因地制宜、精细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好路子。

一、精心绘制“三张图”。一是全域统筹乡村规划图。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思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兼顾田园风貌保护,注重乡村文化传承,先后编制完善《攸县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17-2030)》、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0)、13个乡镇总体规划、297个村(社区)村庄规划和《攸县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用规划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二是全面谋划产业发展图。坚持市场导向,用工业化思维统筹优化全县产业空间布局。攸县坚持55%以上的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突出品牌培育、品牌营销、品牌带动。目前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个,“湘赣红”授权农产品14个,基本形成攸县香干、油茶“2+N”的品牌格局。今年以“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全线拉开整治作战图。攸县立足全市一流、全省样板目标,坚持建管并重、内外兼修原则,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推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实践,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目前,攸县创建省市美丽乡村29个。

二、突出抓好“三重点”。一是坚持资源化处理垃圾。在“四分”垃圾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城乡设施一体化,统一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装置和转运车辆,标准建设特殊废品收集池和垃圾中转站。实行运作模式市场化,引进多家企业市场化参与垃圾转运、预处理、再利用各环节。实行转运处理专业化,统一收集、分拣、转运、处理,形成“户分类、村(社区)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治理机制。实行队伍建设网络化,建立组、村、镇三级农村保洁队伍网络。攸县先后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城镇垃圾中转站19座、废旧物资回收站点142个,配备农户垃圾分类设施10万多套。二是坚持系统化治理污水。在源头上,重防重治。下决心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杜绝污水直排入水库入河流。先后打击取缔洣水、攸水沿岸污水直排口21个。在处理上,重投重建。高标准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3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在长效上,重管重护。建立污水管网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日常养护进社区、进镇村,定期疏浚,严防渗漏,实现管网养护全覆盖。三是坚持无害化改造厕所。攸县提出“四个一批”和“五大行动”(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统筹规划行动、全面建设行动、管理提升行动、示范引领行动、文明如厕行动)推进机制,按照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思路全面铺开“厕所革命”。严格执行“首厕过关制”,建立健全厕具质量监管机制和厕所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建管并重、改则必成”。通过推行政府引导、村镇指导、农户主导的建设模式,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1.29万户,普及率达80.3%。

三、始终坚持“三到位”。一是全民参与到位。坚持党员干部积极示范带头,新闻媒体主动发声造势,最大限度的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进来,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倡议书,开展“美家美妇·巾帼行动”、“低碳”祭扫、“大评比、小奖励”等活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对一些创新做法、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推广,比如,“里旺村村民丧事简办,改变陈规陋习树新风”获央视新闻移动网等主流新闻平台推介。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涉农项目整合办,统筹各类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分步分批对农村的水利、道路、电力、农田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另一方面,攸县财政每年安排工作专项经费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三是要素保障到位。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由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门工作机构,坚持县乡村三级69位“一把手”亲自抓、亲自推、亲自指挥、亲自督导。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实行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排名,一季一约谈,半年一小结,年终总奖评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面子”“票子”“帽子”紧密挂钩。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