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治理更有“温度”,湘潭市雨湖区用心听民声、用功解民困,探索总结推广适宜的基层治理模式,以扁平化治理改革为契机,构建“1+4”基层治理运行模式,促进组织联建、平台联搭、服务联动。其中,“1”即构建区域化党建体系,“4”即在大党委引领下,构建“区块+共治”“平台+清单”“公约+积分”“互联网+政务服务”等4项机制,通过“一站式”便民“微服务”,推动为民服务“零距离”。
构建区域化党建体系
雨湖区着力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推动各领域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建设党建示范集群。区级层面,用好区域资源优势,联合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江麓、江南等8家高校和企业建立“红润雨湖”大联盟,按照“地域相近、互补共赢”原则,打造滨江城总等“四横一纵”区域党建联盟。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力促共驻共建,校地企携手抓好了湖南科大雨湖校区恢复办学、智能化大物业改革等重点工作,并有效促成“红色之旅”“清风之旅”“创新之旅”三条文旅专线运营和万楼青年码头等一批项目落地。街道层面,全区8个街道组织辖区84个机关、两新组织成立“大党委”联盟,并邀请驻地企业负责人担任兼职党委委员,打造了“窑湾红”“活力城正”“青春万楼”“五彩雨湖”等“一街一品”的党建品牌。
△唐兴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居民零距离
构建“区块+共治”的治理机制
雨湖区精简纵向层级,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按照“全域覆盖、地缘相近、便于治理”原则,以每个区块覆盖350户左右为标准,将城区划分为326个区块,消除“插花两不管地带”68个,实现“服务对象(群众)和治理方(区委、区政府)”简明化架构。在每个“小区块”创新实行“1+N+1”治理模式,即每个区块配备1个治理员+N个协理员(联点干部、党小组长、业委会成员、居民代表等)+1个监督员(“两代表一委员”),实行“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区块吹哨、部门报到”。目前,326名治理员、2373名协理员、326名监督员结合“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等活动主动下沉区块为民办实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53起,高效办结阳光山庄住宅小区用电安全等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330余个,锻造了“窑湾小灵通”等一批“全科式”治理员队伍。
△古梁巷社区天隆小区以居民“板凳会”形式开展议事协商
构建“平台+清单”的服务机制
雨湖区构建以“社区为服务平台、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政府扶持监督、专业社工引领、项目化运作”的供需对接服务模式,建设社区志愿服务驿站52个,注册志愿者8万余名,组建“红管家”“馨帮手”等志愿服务队200多支,打造“雨湖红”志愿服务品牌。以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平台,成立152家如邱哥工作室、方阿姨工作室等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引入仁与、荆鹏、东西方等10余家专业社工机构扎根社区。建立居民服务需求清单、惠民资源供给清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清单,组织开展居民服务供需对接会,链接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公益服务项目75个。投入106万元为低保、特困人员以及扶贫对象,购买意外伤害险和“扶贫特惠保”;投入60万元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开展“雨润童心”“童享未来”等8个项目;“宅家养老,有你真好”居家上门服务项目,整合了全区30余个社会组织、1万余名志愿者及所有社工站的力量,为1800人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
△青亭村村规民约
构建“公约+积分”的激励机制
雨湖区突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汇集民智,坚持民意导向,紧扣诸如老城区停车难、小区物业纠纷、邻里关系隔离等不同需求和问题,充分发挥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村(居)民代表发动群众征求意见建议,召开村(居)民会议进行讨论,共同制定“微公约”,将公序良俗、公共事务、社会管理等事项转化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出台《关于在基层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的实施方案(试行)》、54项《雨湖区积分制管理奖惩积分推荐参考指标》,依托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银行)等线上、线下积分兑换平台,在全区全面探索树立“红黑榜”,推广运用积分制管理,将积分结果运用于集体经济分红、评先评优、就业创业、银行信用贷款等事项。姜畲镇青亭村制定61条《青亭村村规民约积分管理细则》和《姜畲支行让普惠金融“融入”青亭村基层治理积分兑换规则》,以“5G未来乡村平台”为载体,支行根据积分相应增信赋额,进行阶梯式奖励相应额度的纯信用家庭备用金,让文明先进典型真正享受到金融红利,为基层治理赋能。
△慈善超市
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保障机制
雨湖区通过建设数字平台、推进智慧治理,让数据“会说话”“能办事”。加快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推进各部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共享,进一步打造集党务、村(居)务、社会事务办理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行“一网通办”,企业、居民可全天候自助查询申请政务服务,自助办理社会保障等高频服务事项。与腾讯公司合作建立“千年雨湖”政务微信协同办公系统,6112名干部及区块治理员运用该系统进行即时通讯、视频会议、事件处置等智慧化办公,打造了智慧办公“升级版”和干群线上“会客厅”。建立区块事件处置“一呼即应”工作机制,将区热线办、区网格化服务中心整合为区块服务中心,抽调专人组建专班实体化运作,实现线上线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将综治、民政、区“无证明城市”等信息资源以及“雪亮工程”、社会监控等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破除数据“烟囱”。目前,已定向添加居民好友17万余人,点对点推送疫情防控、防溺水等服信息60余期,一呼即应办结群众各类诉求3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