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武之乡,文化厚重,物产丰饶,生态宜居……行走在永州市东安县各乡村,整洁的街道令人眼前一新,广袤田畴,稻谷飘香,丰收在望。近年来,东安县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着力发展壮大“红、绿、金、蓝”四色经济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打造“红色引擎”,凝聚发展“新活力”。东安县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与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大力推进红色乡村旅游,在新时代发展中讲好老山界、红七军“东安转兵”等红色故事,推出“红色记忆”长征足迹游精品线路,增强传播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百姓经营农家乐、销售特色农副产品等,催生出舜管局大坳村、杉木坳村、塘家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新景点。2022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次约230.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79亿元。同时,在全县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五进”活动,宣讲团成员活跃在田家小院讲述红色故事,深受群众欢迎。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100余场次,参与的党员群众5000余人,通过宣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进一步推动了革命传统教育走深走实。
红色旅游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推进“绿色发展”,绘就乡村“新图景”。东安县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永续发展大战略,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努力让美丽生态变成“摇钱树”,清洁家园成为“聚宝盆”,绘就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底色。相继出台了专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绿色食品生产,在绿色产品重点生产乡镇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场所,设立咨询电话,免费解答疑难问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主题党日”等活动探索建立“党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争当“绿色”先锋,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推出“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使万千村庄大变样。鹿马桥镇简家岭村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经过实施绿色乡村行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产、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秀美村庄”。
鹿马桥镇简家岭村穷山瑶变身新景点
锻造“金色钥匙”,开启致富“幸福门”。东安县始终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增收,以产业助振兴。如今,小小的产业中已蕴含着大大的民生,特色产业也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积极探索做活土地文章,以土地流转为契机,推行“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新路子。井头圩镇、端桥铺镇、芦洪市镇等乡镇以“稻”为核,紧扣实现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推行“党建+产业发展”“党建+村企联建”“党建+特色旅游”,推动“千年应阳”党建综合体示范片区内资源连线成面、村与村之间抱团发展,实施果蔬种植配送、乡村旅游观光、生猪和蛋鸡养殖等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该县乡镇富民产业拔节生长,柑橘、蔬菜、蛋鸡、蜜梨、油茶等6个特色产业镇应运而生,6个高档优质稻千亩高产示范片丰收归仓。全县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能增收的多赢格局显现。
蛋鸡养殖激活村集体经济
搭建“蓝色网络”,铺就百姓“致富路”。东安县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快速推动。数字赋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东安已涌现出大盛、端桥铺等乡镇建成数字乡村“慧眼”,结合乡情实际,扩大了数字技术在基层党建、乡村综合治理、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溺水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数字治理跑出乡村振兴加“数”度,让乡村管理有“数”可依。
“依托数字乡村平台,村干部使用手机和云电脑可以随时掌控全村情况,真是太方便了。”大盛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文远达说起数字乡村,频频点赞。
近年来,该县依托东安鸡、舜皇山土猪、高山红薯等优势产业,以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为抓手,推动“电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实现产销两旺。在水岭乡枧田村,90后青年唐云云回乡创业当“新农人”,直播带货农产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村里,越来越多“空心村”变身“电商村”,许多乡村走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