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雨湖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四字诀”

文章来源: 红星云  时间: 2023-01-04 18:35

2022年以来,湘潭市雨湖区念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字诀”,在“实”“优”“补”“新”上下功夫,推动高质量发展。

图片

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青亭村与华银公司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

“实”

强化党建引领

做强队伍建设。选优育强村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拔致富能人当选村干部,培育本土集体经济组织能人,选派“三牛四干”型优秀党员干部挂职,紧盯打造政治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村级集体经济队伍。做强服务联动。建立区乡村“三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和议事协调机构,采用“党建+”模式,健全完善“一切工作到支部”工作机制,创新“党小组+”激发党小组长的活力和激情,积极开展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着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做强制度保障。制定《湘潭市雨湖区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计划》《推动雨湖区特色产业可持继发展实施方案》《湘潭市雨湖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雨湖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成立雨湖区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雨湖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力争通过开展攻坚行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整乡推进,整区提升。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47个村,其中30-50万元6个村,50-100万元4个村,100万元以上有6个村。

图片

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立新村推荐生态炼油项目。

“优”

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姜畲镇泉塘子村(鸡枞菌)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吸引和带动周边其他农户的参与,逐步形成黑鸡枞菌生产和初加工的产业,并衍生出相关冷链物流配送和文旅产品等第三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由龙头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如金马村建立蛋鸡养殖场,进行养殖及管理,通过龙头企业线下扶贫馆、线上电子商务销售,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活力。培育农业技术人才。雨湖区与湖南农业大学开展基层人才“订单式”培育,创办湘潭市红润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训,53个行政村培训覆盖率100%,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产业发展融合,如开展机插机抛试点推广,全区新增高速插秧机40台、有序抛秧机15台。

图片

湘潭市雨湖区首家村级花卉市场开业。

“补”

借力借资借势发展

统筹整合项目资金。雨湖区利用衔接资金充分盘活村级资产,发展农业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泉塘子村、青亭村以专项资金及集体资产评估作价入股雨湖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国家级农村综改项目资金等各类涉农资产,并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和发布。目前综改项目已实施过半,累计完成投资逾3亿元。核心试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150万元以上,农民收入增速达到15%以上。打造数字化农业。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年铺排13个项目,如生态园、5G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项目,通过智能温控大棚、水肥一体化、监控设施、智能冷库等物联网技术发展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精确管理和全程自动化控制。强化金融服务。湘潭农商行、湘潭农业银行实行“行村共建”,设立乡村振兴基金主要用于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壮大,同时驻村金融村官定期和不定期对微小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融资金融需求走访。

“新”

激发农村发展合力

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商贸物流优势,抓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引进企业主体,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励制度。长城乡红旗村、羊轱村盘活农村闲置厂房等资源,再对外转租,年收租金分别为28万元、67.8万元。实行村企共建。青亭村通过引进农旅产业,发展蔬菜、水产养殖、莲藕种养产业,打造成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年接待农业体验与观光游客近20万人,流转土地增收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实行跨村联建。向阳村、群力村等四个村跨村联建,整合农机合作社和其他农业服务公司,落实粮食生产“十代”服务(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储、代加工、代销)等措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劳务服务。立新村成立立新村物业管理公司,为辖区提供环境卫生收费等劳务服务,积极为本村及周边失地农民寻找就业机会,每年承接60万元以上的业务合作,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