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位
2022年以来,临澧县以强化村(居)民代表履职服务能力为手段,坚持组织下延、力量下沉、资源下移,选出一批人、联系一片人,实现户户见代表、事事有人管,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位
坚持将村(居)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纳入全县乡镇(街道)党(工)委“责任田”,同部署、同研究。
统一思想,主动谋划。第一时间以县委常委会形式专题汇报、专题研究,对推选代表、联系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有序安排、有效部署,方向明确、步履有痕。县委组织部联合县民政局下发《临澧县开展村(居)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统筹协调、一体推进。
统一行动,立说立行。出实招、举实措,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制定“时间表”,统筹4个阶段不同阶段工作重点;画出“路线图”,就理清工作体系、建强代表队伍、明确联户任务、构建工作机制等4项工作重点部署,再细化再优化;下发“任务书”,多次专班专人专程下乡入村进户调研,在一线发现、反馈问题、跟踪问效。
统一保障、立足长远。坚持任务适中、层级完整、力所能及原则,适量下派任务,确保代表轻装上阵、得心应手。对当选的村(居)民代表依法依规备案、发放代表证书、张贴代表标识,给予满满“仪式感”。对年富力强、表现突出的村(居)民代表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管理,对不是党员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探索建立村(居)民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制度,开展优秀村(居)民代表评选活动,对表现优秀、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居)民代表予以表彰奖励,并运用县级媒体平台广泛推介宣传,焕发创先争优澎湃热情。
把精干力量选派到位
把选好村(居)民代表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择优选出一批精干力量下沉乡村,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
精准甄别。采取分级分类、自下而上的方式,以村(社区)为单位,对现有村(居)民代表人数、年龄、学历以及是否有帮带能力等信息进行全面摸底并逐一甄别,确保底子清、情况明,台账在手、一目了然。目前,下沉深入或就地转化村(居)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楼栋长、志愿者、网格员等精干力量为村(居)民代表10723人次,党员代表比例达60%。
精心培养。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保每名村(居)民代表每年至少接受1次以上学习培训,提高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建立履职评议机制,村(居)民代表对推选其当选的村(居)民和所在村(社区)“两委”报告年度履职情况,用述职评议结果倒推代表履职服务水平提升。
精细管理。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不胜任不称职的、长期在外务工经商难以正常履职的、因违纪违法等不适宜继续担任代表的,依法调整,并及时组织补选。去年以来,已劝退或责令主动辞职或依法停止126名涉及“七不得”情形的村(居)民代表职务,坚决维护了队伍的纯洁性。
把服务群众落脚到位
最大限度发挥村(居)民代表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确保民生围着民声转,代表围着服务干。
面对面联系。按照“人员相熟、血缘相亲、地缘相邻、双向选择”的原则,实现11个乡镇(街道)160个村(社区)10723名村(居)民代表与全县12.17万户村(居)民联系,做到乡不落村、村不落组、组不落户、户不落人,代表全部联、群众全覆盖。搭建起“村-组-包户责任人”的三级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目前,全县村(居)民代表上门走访2.3万余次,微信、电话联系5万余次,联系服务群众更加紧密。
心连心交流。由下而上,逐一研判、逐个解决,村(社区)党组织每周召开1次民情碰头会,梳理形成“民情台账”,对收集的社情民意能及时解决的,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上报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党(工)委每月召开1次民情分析会,分析研判民情民意,帮助解决村(社区)无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收集民情民意120余条,均已得到妥善解决。
实打实办事。协助村(社区)“两委”在网格内开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1145名村(居)民代表自发组成志愿服务小组170余支,自愿参与村(社区)森林防灭火、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活动6932次。9000余名村(居)民代表入户走访,为农村地区老年人发放“防疫健康服务包”8.1万份,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在新阶段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