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开云镇地处县域中心,行政区域面积约14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4万人,下辖25个村(社区),732个村(居)民小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伟大征程上,开云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五兴六强”现代化新衡山建设书写壮美篇章。
一、厚植农耕文化,促进农旅融合,兴旺产业发展
衡山地处湘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热充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为坚决响应衡山县委、政府“全力以赴‘兴农’,大张旗鼓‘兴旅’”号召,开云镇多措并举推动农文旅融合,兴旺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茶文化”,打造农旅风光,推进乡村旅游。2013年12月,湖南辉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双全新村成立,规划投资2亿元,开发土地面积1.5万亩,目前完成投资1亿余元,开发土地7000余亩,种植了白茶、黄金叶、皇芽茶等3种茶叶。其中白茶起源于宋徽宗时期,史称“宋帝御赐第一茶”,是汉族茶农用绿茶工艺创制的传统名茶。通过九年的积淀与努力,湖南辉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多次荣获中央、省市县各级奖项,目前茶产品销售已覆盖全省以及全国一二线城市,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28个国家。为全面推进皇茶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开云镇以“茶旅融合”为主线,依托双全新村万亩茶园,深度发展“茶旅游”。通过加快招商引资成立了“衡山双全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皇茶文化园打造成了“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2021年春季成功举办“茶山飞歌·春暖双全”乡村文化旅游节。2021年10月1日,双全皇茶景区正式对外营业,同年12月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度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620万元,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双全新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带动了衡山各乡镇、衡东及周边县市区等百余农户种植皇茶,示范推广皇茶种植规模达5500余亩,解决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发放工资1800余万元,实现了全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带动全村及周边群众生活共同富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阶段,开云镇计划将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进一步深度融合,结合千亩油菜花海、游步道、稻田画等农家风情景观,实现农中有景、景中蕴农、农景交融,达到产值和颜值“双全”。除了“茶山飞歌·春暖双全”乡村文化旅游节,在省级美丽乡村山竹村,一年一度的“沧海桑田·因你更甜”乡村生态旅游节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每年4月份,山竹村繁茂的桑树林中串串桑葚缀满枝头,晶莹透亮,格外诱人。旅游节上,桑葚采摘、桑葚酿酒、桑蚕科普等等应有尽有,还有户外骑行、汉服体验、田园野炊等主题活动。山竹村通过“桑葚+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的生态发展模式,助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共同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实现生活富裕。
二是着力保护“稻文化”,留住乡土情怀,守护粮食安全。2022年4月,东风社区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实践活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学生家长联合城北小学老师,在炎炎烈日下带领小学生少先队员们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下田插秧,让孩子们在体会劳作的辛苦与喜悦的同时,在他们心头埋下一颗颗“农耕文明的种子”。近年来,开云镇大力建设了幸福村双季稻示范监测点、沙泉社区千亩优质稻示范片,带领全镇80余户种粮大户,紧紧端牢“饭碗”,守护粮食安全。其中1999年出生于双全新村的刘新结,便是开云镇种粮大户中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目前,全镇水稻种植面积320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5000余亩,单季稻平均亩产约600公斤,早稻450公斤,晚稻500公斤,油菜亩产约150公斤,为我县全力以赴“兴农”,建设现代农业大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持续不断向农业产业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开云镇大力落实“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今年44岁的旷树红,2015年回到建胜村投身农业发展,2019年成立湖南鳌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启了以鳌江生态农庄为龙头的现代观光农业发展模式。7年来,他为家乡培养农民技术员100多人,直接培训农户1万余人次。他带头成立的春辉生态湘莲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庄+种植户”的模式,辐射带动本村和周边12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达2300余亩,种植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开云,以旷树红为代表的一大批“乡土人才”,用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传承着中华悠久农耕文化,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时代担当。
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发展精品旅游
衡山县是红色热土、革命老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这里曾两次兴起农民运动高潮,第一次是1923年成立的岳北农工会,第二次是1926至1927年遍布城乡的农民协会组织。如火如荼的衡山农民运动为开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衡山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依托红色旧址,开发红色旅游。开云镇世上村,曾是衡山农民运动的主阵地之一。1927年1月,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10天9夜,于1月18日下午抵达世上村,在此停留3天2夜,期间召开了2次大会。其中,在世上冲章堂召开的一次群众大会,与会人员多达600余人,毛泽东就如何开展农民运动发表了重要讲话。位于世上冲8组的戴聘公祠,是一栋仅有三间房屋的小祠堂,毛泽东在世上冲考察农民运动时便居住于此。1926年衡山农民运动迅猛发展,章堂成为了世上冲农民协会的办公场所和方圆十余里农民运动的指挥中心和组织中心。如今,戴聘公祠和会场章堂旧址仍然保存完好。世上村还曾是衡山县委临时驻地,当时的中共衡山县委由陈芬等7人组成,县委机关就设在世上村石塘冲。毛泽东考察完世上冲农民运动后,1月20日抵达衡山县城,居住在当时的地委机关康王庙。1978年,为纪念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衡山县委、县政府在开云镇湘江街康王庙旧址上建设了湖南衡山农民运动纪念馆,纪念馆濒临湘江,风景优美,馆藏了农运时期的大量文物,展示了革命烈士们为追求自由民主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和衡山农民运动的丰功伟绩,为中国革命胜利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1993年4月,纪念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衡山红色旅游路线的重要组成地标之一。
二是结合现有红色资源,加强统筹规划,打造精品路线。1925年冬天,陈芬与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结为革命夫妻,共同投身于农运事业,1927年5月27日,衡阳发生“沁日事变”,古城衡山被“白色恐怖”笼罩。毛泽建夫妇临危受命,来到衡山重建党组织,成立衡山工农游击队,毛泽建担任游击队队长,她往返于城镇与乡村之间,带领游击队夜袭团防局、炸毁县衙门,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中国共产党史上第一位女游击队长。1928年,毛泽建两次被捕,由于敌人告密,毛泽建系毛泽东堂妹的特殊身份被暴露,敌人对她进行了严刑逼供,但毛泽建坚贞不屈、毫不动摇,丝毫不泄露党的半点机密。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慷慨就义于衡山县城南马王庙坪,年仅24岁。毛泽建牺牲之后,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收敛好,后将灵柩迁葬于衡山开云巾紫峰下。1972年9月,毛泽建烈士纪念园建成,坐落于开云镇甘棠桥社区,该陵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庄严肃穆。1983年,毛泽建烈士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衡山县委政府修建了毛泽建烈士纪念馆与毛泽建公园,供后人瞻仰、缅怀。今后,开云镇将以充分挖掘世上村红色文化为契机,结合康王庙、农民运动纪念馆、毛泽建烈士陵园等现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条精品红色文旅路线,全方位利用好开云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大力夯实红色文化根基,打造一批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红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进一步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弘扬非遗文化,依托民族乐器,打造开云品牌
衡山福地,别有洞天。白果的岳北山歌,福田的影子戏,开云的民族乐器等,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而起源于师古桥村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是开云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极大产业发展潜力。
一是充分挖掘资源,壮大非遗文化产业。衡山县师古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起源于唐朝,据《南岳传说》记载:韩湘子路过衡山登祝融峰时,见山上竹林茂密,是做笛子的上等材料,为点化当地民众,他化名王十八,来到山脚下紫盖乡云峰里姚家湾(现开云镇师古桥村)化斋,传授当地民众制作胡琴、笛子的技艺。清代王钦祚著《衡山暑偶记》记载“游南岳者,如入都市,弦歌之声不绝”,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21世纪90年代中期,姚家湾家家户户从事乐器加工,辐射至沙泉乡上角村、南岳镇太平村等周边村落,据统计当时衡山从事民族乐器生产的家庭作坊达6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他们走南闯北、奔东赴西,光在全国各地销售乐器的衡山人就达2000以上,使得当时衡山民族乐器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姚家湾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师古乡成为了衡山县的乐器之乡和文化之乡,是衡山经济发展的“金名片”。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上师古民族乐器制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中途一度没落,逐渐从鼎盛时期到现在仅存不足百户生产制作乐器。2018年以来,在衡山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县镇村三级共同努力,于2019年12月份将衡山县师古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纳入了第四批县级非物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重振师古民乐制作非遗文化产业、打造非遗文化名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树立精品思路,打造开云特色品牌。2019年12月,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成立于师古桥村,协会致力于提升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弘扬民乐文化,打造师古特色品牌。2022年5月份成立了湖南育贤文化有限公司,计划进一步整合全镇民乐文化资源,引进、培育乐器制作专业人才,严控制作标准,规范制作流程,提升乐器质量,确保产品精美,打响知名度。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乐器产业为基础,加快谋篇布局,形成民族乐器产供销一体化全供应链,做好文旅结合文章。在开云镇建胜村鳌江生态园,已开始试种葫芦丝的原材料——葫芦,旨在缩减原材料成本,提升产业升值空间。目前,衡山县民族乐器制作协会已有会员152人,成员单位13家,制作加工家庭式作坊39户,行业从业人员近千人,年总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
三是加大弘扬力度,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民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落脚点始终是回馈于人民群众,丰富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了进一步弘扬衡山民乐文化,在衡山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云镇计划奏响“三步曲”:一是加大民族乐器演奏的推广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全镇各村(社区)中小学生免费培训、义务教学、积极参与周边文艺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扩大民族乐器受众面;二是积极对接各方资源,深入推动民族乐器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打响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三是扎根衡山文化沃土,加强民乐歌曲创作,奏响时代华章,更好将开云师古民族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