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打好人才“主动战”,构建“大人才”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汨罗人才工作经验被《党建研究》2023年第1期整篇刊发。
一、精准引才,扩大人才“总量”。围绕产业发展大力聚才。紧盯4条优势产业链,以高端产业链构建高端人才链,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和参加岳阳组织的“学成岳阳 创业岳阳”等招聘活动,共有270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特别是宁德希铖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成岳阳 创业岳阳”招聘活动中,以最高工资每月2.5万元的待遇,当场签订意向毕业生7人。同时,及时更新人才需求目录,常年为企业开展“四海揽才”招聘,4家国企改革顺利完成,在精减员工391人同时,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多人,实现“人少业精”的目的。围绕事业发展精准招才。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开展4批次“四海揽才”,引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53人,其中研究生33人,重点高校本科生10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教师162人,引进汨罗籍在外教师55人。定向培养医卫、教育人才270人。围绕高质量发展柔性引才。与中南大学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园区企业赋能助阵,中南大学2名博士分别在教体局和文旅广电局挂职副局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沃土计划”社会实践基地落户汨罗,并围绕产业链建设开展首次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获全院第一名;从湘潭大学引进1名博士和1名博士后与汨罗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承担的课题已成功申报2022年国家基金资助,为企业攻克难题4个;引进湖南农大和湖南农学院9名汨罗籍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扎根沃土,回报家乡。此外,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院建立“医联体”“医共体”机制,常年柔性引进专家、教授800多人次来汨坐诊、会诊,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诚心育才,激发人才“能量”。创新引才体制机制。对标对表“岳阳人才新政45条”,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政策,在原有的人才政策20条基础上,新增10条补充措施,持续释放人才“红利”,汨罗再次上榜赛迪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跻身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荣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出台《汨罗市事业单位“三类人才”及“四海揽才”工作办法》,为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2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其中1人今年被提拔为领导干部。持续放大人才优势。组建了由清华、北大、湖大等93名乡友专家组成的“专家智库”,开设“罗城大讲堂”4期,分类开展智库专家论坛5期。唐浩明、郑佳明、朱汉民三位“大咖”开启“三明(民)会讲”,屈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创建“汨young基层”平台,目前已发布20期,播放量突破13万,得到了基层公务员的广泛响应和省委组织部充分肯定。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平台25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科研站1个,省级孵化器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双创基地3个,省级研发平台7个,岳阳市级研发平台4个。共计10家企业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基地,高新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三、暖心留才,突出人才“分量”。提升人才活力。评选罗城英才42人,发放资助经费42万元。把11月定为人才活动月,组织青年人才开展座谈会、联谊会和青年人才进园区等活动。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举办“企业家沙龙”,实行“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大宣传力度。印制“汨罗市人才新政30条”宣传册5000多册,制作宣传短视频7期,常态化在线开展人才宣传和招引,每期点击量突破3万人次。利用中秋、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在城区主干道门面,“三站一场”和城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人才政策,推动全市掀起识才、爱才、尊才的新热潮。建设宜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建成高泉山公园、系统治理李家河等黑臭水体,生态汨罗展现新面貌。出台《汨罗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对人才购房扶持力度。在城区新建288套人才公寓,已入住各类人才64人。在高新区和飞地园各规划一处人才公寓。助力来汨人才“住有所居”。兑现各类人才补贴130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