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河畔疾风劲,围城故里先锋行。近年来,涟源市吹向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冲锋号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从星火之热到涟水之光,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或青年、或巾帼、或文艺工作者、或应急救援人,忙碌在同一座小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传播党的声音,服务振兴大局,播撒爱的种子,浇灌文明之花。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过时光的洗礼和现实的考验,以“先锋行”奋斗者的姿态,以“一筑一擦一涵养”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凝聚起基层治理的磅礴力量。
筑牢先锋阵地,谱写文明新篇。涟源市依托遍布城乡的2004个基层党组织,12890名党员志愿者身披红马甲,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站稳人民立场,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市镇东园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动一批有志从事公益服务的居家嫂嫂组建“东园嫂嫂”爱心服务队,为五老人员送温暖,给留守儿童做饭菜,成为乡邻点赞的对象。
“万人大巡逻”一声令下,4000多名在职党员云集响应,进小区,进街道、进商铺,宣传政策主张,排查危险隐患,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湖南好人”张四英奶奶最近比较忙,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她当起了社区义务宣讲员,经常到各小区文明实践站、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阵地坚固、阵容强大。涟源市“先锋行”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去年新冠疫情期间,480个志愿服务团队、5000余名志愿者奔赴一线抗疫,为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擦亮特色品牌,丰富服务形式。在一系列亮点纷呈的活动中,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来。“先锋巡山”“先锋书屋 点亮未来”“万人大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愈发闪亮,有便民惠民志愿服务项目,也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
“先锋笃行 振兴有我”,科技志愿服务队以科技特派员带头,引导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下沉农村,无偿将先进科技和文化传递给更多农民,推动了科技志愿服务向实效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形成“大专家带着技术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局面。
形成“两带两促”典型模式。推行老党员带新党员,新党员带群众,通过精准传帮带,老党员手把手将新同志培养成为有经验、会管理的“接班人”。新党员带群众,“接班人”作为二传手,广泛发动思想认识高、有奉献精神的群众,形成一支支真正“懂基层、会服务”的先锋志愿服务队伍。
创新推行“娘子军”“绿色卫士”“蓝天救援”等志愿服务团队,涵盖基层治理、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各项中心工作,全市志愿服务主体力量遍布各领域、各行业。有党员的地方必有先锋,先锋志愿服务在专业中成长,彰显为民大爱。
涵养志愿文化,营造文明之城。一个好人,温暖一座城。现年93岁的肖光盛老人,是党员先锋中的传奇人物,耄耋之年不改政治本色,一生公益,一生为民,他是省“最美爱心慈善楷模”、省“助人为乐模范”和全国“助人为乐模范”。30年扶弱济困,至今累计已发动了近一百万爱心人士献爱心,已募捐了934万余元善款,已扶助和救助了1298名以学生为主的病、伤、残等社会弱势人群。在已扶助的1237名“三特”学生中,已培养出大学生726名,硕士生145名,博士生28名,备读博士后14名。
坚持用“美的眼睛”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把营造“好人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丰富着社会文明的精神内涵。一方面,大力开展“最美志愿者”等推荐申报、评选表彰工作,用“发现美的眼睛”挖掘真善美。另一方面,开展线上线下多维宣传,更立体、生动地展示先进典型风采形象。
“先锋行,我看行”,群众纷纷为先锋志愿服务点赞。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在城市,志愿者忙碌小区街巷、商超市场等场所;在乡村,先锋们穿起红马甲,搞卫生、做绿化、值勤值班、助老助残。志愿服务以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流,涵养主流价值、培育文明新风,彰显了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