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落实落细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以标准化为抓手,聚焦“新”字抓党建,突出党建工作“向心力”“引领力”“战斗力”,做到党群“联”起来、队伍“强”起来、效能“优”起来,奋力书写基层治理的“衡山篇章”。
以党建“向心力”凝心聚力,让党群“联”起来。紧密联系群众是基层治理之基,衡山县从思想凝心和联系聚力两个方面“双向发力”,让基层治理更有“向心力”。以政治学习“凝心”。全面落实乡镇周例会“第一议题”和“党建教育十分钟”学习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作为周例会“第一议题”必学内容,每周选准一个小切口,开展“党建教育十分钟”微宣讲,鼓励班子成员带头讲、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流讲,力求讲深、讲透、讲出效果,做到思想武装频次高、内容实、抓得紧。持续深入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通过上微党课、观看党员教育电视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引导党员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着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常态联系“聚力”。持续推行“一核多会”制度,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乡贤会作用,助力乡村治理。依法依规、全面展开做好村(居)民代表工作,线上组建代表微信群,与辖区群众保持经常性互动和紧密联系,线下设立村(居)民代表工作室,由代表轮流值班,探索“发放一张联系卡,建立一个公示栏,开展一次定期走访,实现一个小心愿,化解一段矛盾纠纷,组织一轮谈心谈话”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做到群众反映有渠道、有回应、能解决,更好地发挥村(居)民代表上传下达、反映诉求、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切实增进党群联系,密切干群关系。
以党建“引领力”补钙壮骨,让队伍“强”起来。建强基层队伍是基层治理之要,衡山县把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管好“离群雁”。建立流动党员积分管理模式,制定《衡山县流动党员积分任务卡积分规则(试行)》,向流动党员发放积分任务卡,任务卡内容划分为基础任务、派发任务和个性任务三类,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志愿服务等情况进行量化,通过累计积分形式,形成流动党员成长“纪实档案”,量化考核到人,实现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的目标,通过小小积分卡,让党员“流动”不“流浪”。锻造“生力军”。建立乡镇党员领导干部从严治党工作实绩考核机制,推进村(社区)干部“导师帮带制”和“双培双带双提升”工作,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职责的监督管理,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做到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不断增强管理监督实效。优化村民小组长和村(居民)代表队伍,一方面严把“入口关”,对村民小组长选任资格严格把关,重点将不是村(居)民代表的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等充分选入村(居)民代表,做好动态调整管理。另一方面稳抓“出口关”,对于不胜任或因违纪违法等不适宜继续担任小组长和村(居)民代表,责令主动辞职或依法予以罢免,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基层队伍“引领力”。
以党建“战斗力”赋能成势,让效能“优”起来。群众是否满意是体现基层治理效果的最高标准,衡山县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让党旗在重、难工作一线高高飘扬,让基层治理更有“战斗力”。紧贴群众需要。春节期间面对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留守家庭、孕产妇和基础病患群体,组织各乡镇、各村(社区)党员干部偕同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医组成服务小分队,进组入户发放健康提示卡、明确包保责任人,送去防疫药品、抗原检测试剂等紧需物资,确保群众紧急就医求助渠道畅通,筑牢防控屏障,最大限度减少轻症转危重症人数,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紧扣中心大局。认真开展乡镇基层党建“比学评促、分类提升”工作,评选一类村27个,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断提升,促进项目建设工作提速增效,如在衡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板桥片区园中园项目建设工作中,开云镇党员带头示范,用时14天即完成征地1100亩,用时40天即完成49 栋房屋的拆迁,跑出“衡山加速度”。紧盯产业兴旺。选派53支工作队136名优秀干部开展驻村帮扶、184名干部“万雁入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全市第一个乡镇乡村振兴电商孵化基地,利用“政府扶持、企业出钱、专业团队运营”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直播间”,推介泉水瘦身鱼、瓜蒌籽、百花蜜等优良农产品,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开拓新路径。永和乡依托本地生态资源、特色文化与移步皆景的田园风光,围绕“水果+”建链强链补链,引导各村(社区)打造“一村一品”产业,用景观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理念打造果蔬基地,打造成“四季有果、四季可游”的农旅融合产业强乡,实现村集体快速增收。2022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年收入10万以上的村56个、200万以上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