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精准发力,彻底改变贫困历史面貌,顺利实现全面脱贫摘帽。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面对农村群众脱贫后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湘西州不忘嘱托,扛牢首倡之责,展现首倡之为,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谱写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湘西新篇,奋发前行。
夯实基层基础,提振干事活力
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前提。湘西州抓住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聚焦推动乡村振兴,严把政治和能力关口,摸清选准乡贤能人,采取“优秀干部留一批,后备干部用一批、外出能人引一批”的方式,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全州1789个村(社区)共选举产生9256名委员,平均年龄41.3岁,97%的村(社区)实现“一肩挑”,1307名优秀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和2329名产业带头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村村“两委”班子有至少1名大学生和1名产业致富带头人。新一届村(社区)班子老中青有机结合,精力更旺,能力更强,活力更足,较好解决了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的“顽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年来,湘西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精神,持续推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持续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村均运转经费提高到22万元,村党组织书记年均报酬提高到4.5万元,其他村干部均实现同步增长。年均投入配套资金150余万元,全覆盖为村主职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后顾之忧。基层干部有能力、有活力,更有精力、有保障为村里发展谋事干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谋划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提振基层组织活力,湘西州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选派标准和“因村选人组队、尽锐出战”原则,全州共选派1802支工作队、485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实现对1789个村(社区)和14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派驻全覆盖。逐年开展选派工作“回头看”,逐村逐队评估,累计调优补强工作队357支,增派队员471人,真正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时刻保持在乡村振兴一线下派一批“最能打仗的人”。同时,修订《湘西自治州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全面厘清第一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工作队与乡镇党委、村“两委”权责关系,完善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协同联动、合力振兴的工作格局。
在新的驻村帮扶工作格局支撑下,一批产业弱村、组织涣散村、治安混乱村发展成了产业旺村、组织强村、生活美村。保靖县甘溪村自从来了工作队以后,村“两委”班子干劲更足,与工作队一起为村里谋发展,建设千亩优质稻基地,完善加工销售渠道,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50万元,实现人人有分红、户户得实惠,带动村民户均增收7800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发展集体经济,做大支柱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先振兴。产业要振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关键。湘西州在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中,始终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为抓手,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推动形成“县统筹、乡组织、村实施”的发展机制和“村党组织为主导、群众普遍参与”的引领式、合作式、股份式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全州全面消除薄弱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76.6%,两年时间增长了2倍多,50万元以上的村由原来的20个增长到185个,历史性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全面突破,呈现出“从有到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开展集体经济发展擂台比武
“群众跟着党员干、党员跟着组织干”。在以党组织为主导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势头下,党员群众内生动力得到了充分激发,2600多名党员成为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村村有党员承办领办致富项目,户户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参与集体化促进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不仅让茶叶、烟叶、茶油、脐橙、猕猴桃等一大批农业产业成为了县、乡、村的支柱农业产业,涌现出保靖黄金茶、湘西黄金茶、永顺莓茶、菖蒲塘红心猕猴桃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也让群众在集体化发展中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投劳拿薪金、年终分红有股金,以集体化发展优势弥补个体化发展不足,增强群众自身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稳定增收,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尝到了集体经济发展甜头,湘西州基层党组织纷纷把中心工作放在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强村上来。古丈县牛角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龙献文的带领下,以茶叶为支柱产业,走茶旅融合的道路,让一个“半年杂粮半年荒,家家户户穷叮当”发展成了“牛角山上茶飘香,家家户户是小康”的小康村。保靖县陇木峒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彭运江的带领下,把山地变成了果园,把杂草变成了花海,把村寨变成了景区,把一个账上只有83元的陇木峒发展成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近300万的陇木峒村。像这样通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从弱到强的还有吉首市双塘街道兴田村,在党组织书记、村主任杨乔建的带领下,通过劳务派遣模式抓发展,把一个因土地征收人均不到0.2亩地的城边软弱涣散村,发展成了集体经济收入110余万元的明星村,创造了“没有地,农村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壮举。
“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村里有了钱,有了底气,怎样更好的为村民服务?”湘西州坚持发展和规范齐头并进,制定出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和管理条例》《湘西自治州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结构、资产经营管理、收入和支出构成、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事项,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规范标准和操作指导。
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让基层党组织有了准绳办事。一边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一边把发展带来的收益按规矩分享给村民,村民看得见发展收益、感受得到生活变化,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组织力显著增强,“跟党走”成为了基层群众的普遍共识。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服务品质
生活更加美好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过去,迫于财政压力,村里组织活动没阵地、为民服务没平台,村民办事很不方便,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有心无力,服务群众的效率质量难以提升。近年来,湘西州不断优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措施,完善服务平台,丰富服务载体,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力气,“最后一步路”上做实文章。
为彻底解决服务阵地和平台问题,近年来,湘西州持续下沉资金资源,投入12.6亿元提质升级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村村阵地打造成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枢纽。深化推进“一门式”服务全覆盖,开发利用“湘西e路通”智慧党建平台,下放119项高频服务事项到乡镇,45项到村(社区),推动48个部门540项服务事项信息实时交换,规范编制200件“一件事一次办”办事指南,深化“互联网+党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化改革,变“腿脚跑”为“数据跑”,实现“进门即办”“线上快办”“一次办结”,让“一站式服务”切实落到了实处,群众得到了实惠。
深入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义务送水。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湘西州以织密党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创新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聚焦“党群联心、五个到户”,让基层党员、村民小组长、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分子,以1名先进分子联系5户左右群众的形式组建互助小组,在党组织领导下划小治理单元到互助小组,把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落实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构建起“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10.6万多个互助小组,57.2万余户农村群众参与互助,基层群众在“亲帮亲、户帮户、你帮我、我帮你”中感受着邻里和谐带来的美好生活,自觉参与村里治理、主动为邻里服务成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了基层群众从“站着看”、“跟着走”到“一起干”的深刻转变,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这一模式得到了中组部等部门和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的宣传推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其作为重点课题专题研究。
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以互助组为载体,聚焦“党群联心、五个到户”联系服务群众,一大批矛盾纠纷在“民情碰头会”上得到化解,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难题在“民情分析会”得到解决,党员群众思想更加统一,素质不断提升,邻里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特别是在抗旱救灾、森林防灭火、疫情防控等重难点任务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服务在前,带领群众攻坚克难,营造出了戮力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基层服务效能的提质,群众满意度达提升至97.8%,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组织力明显增强,基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