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市共向75个已脱贫村、15个重点帮扶村、41个示范创建村派出131支工作队,队员358人。祁阳不断完善选优派强、培训赋能、管理激励和宣传引导的“派训管用”四位一体驻村工作机制,驻村帮扶工作迈出了新步伐,全面推进了乡村振兴。
紧盯目标抓选派。严把选派关口,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突出政治标准和业务能力,热爱乡村振兴事业、涉农专业、业务精湛的优先选派,市驻村办对各单位推荐的人进行面试把关,测试其政策理论、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电脑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考虑部门特点、行业优势、驻点村实际等因素,实行“供需对接,双向选择”方式,采取“党务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包难村”原则,将队员分配到合适的村去,做到人岗相适,并及时印发《祁阳市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
紧盯任务抓管理。对标对表“八个推动”基本任务要求,每季度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队员综合素质。印发《祁阳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祁阳市市派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考核办法》和建立“日督查、周会商、月调度、季考核、年排名”工作机制以及队员考勤表由村、镇、派出单位、市驻村办四级审核等制度,一人一档建立动态考核档案,表现情况及时计入。市驻村办联合市纪委、市作风办和市乡村振兴局,采取“四不两直”、视频督查、电话抽查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驻村工作队纪律作风和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督查,对履职不力、作风不实的驻村工作队员,不予落实待遇并约谈;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紧盯发展抓产业。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大兴产业,增产增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做好稻谷种植、生猪养殖、优质蔬菜、林木种苗等传统产业,做强油茶、柑橘、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做曲米鱼、石蛙、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扶持小微工厂、帮扶企业等。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每个驻点村在原有的基础上,村级集体经济年增加20%以上,市派驻点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少于7万元。永州市水利局驻浯溪街道唐家岭村工作队帮助该村引进了麒麟山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了集农业、农产品加工、餐饮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麒麟庄园项目,实现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126户入股农户每年户平增收2.2万元。永州市乡村振兴局驻茅竹镇富联村工作队成功流转2400亩山林用于建设高产优质油茶基地,引进顾君茶油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油茶基地建设,为村民增加直接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紧盯生态抓宜居。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山青水秀路净屋美,做好交通帮扶工程,实现撤并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实现各村电力和通讯畅通。做好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工程,实现所有农户基本住房安全。永州市公安局驻观音滩镇井仙村工作队投入74万元对村主干道路面进行了修复、扩宽,投入10万元在村3组建成1个小型文化广场,争取专项资金45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顺利完成了1组通组道路的硬化,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祁阳市公路养护中心驻羊角塘镇牛坪坳村工作队落实“三包责任”制,常态化全方位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着力打造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庄院落,全年共投入资金6万元,清理村庄垃圾80吨、清理乱堆乱放13处、清除渠道和消水岩淤塞垃圾20余方。
紧盯和谐抓治理。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走访慰问,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群众认可,注重“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用文明滋养乡土,文化滋养乡情,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永州市直工委驻村茅竹镇老三湾村工作队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监督月例会”制度等,每年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村70岁以上老人活动,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祁阳市委组织部驻下马渡镇枫石铺村工作队帮助龙江浩、朱芳朴等5人申请“雨露计划”教育补助,为朱上元、雷章喜等14名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将需要帮助的3个脱贫户妥善安排在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