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创新“五图共治” 闯出治理新路
——桑植县利福塔镇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利福塔镇是桑植县的工业重镇、交通枢纽、旅游高地和边界大镇,社会治理难度较大。2022年以来,镇党委以金家台、官庄、凤栖三村为试点,创新“五图共治”乡村连片治理模式,坚持党委指导、村级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闯出一条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绘制“组织架构图”,构建党建引领治理体系。创新“党员赶集、逢三说事”活动机制,组织党员摆摊服务,按照“记账—理账—结账”流程,建立照单全收、分类交办、闭环管理、全程随访“四步工作法”,推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一是定时间。根据辖区地广人稀、社情复杂等实际,将每月逢3日确定为党员赶集日,组织党员在赶集屋场与群众面对面交谈,深入听民情、摸民意、解民困。二是定场所。在集市选择上,为方便群众“赶集”,由村组织统筹协调,立足实际,按照自然村落分布情况,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屋场设立集市。三是定队伍。每村挑选1/3左右有思想、有技术、有担当的党员组成摆摊服务队伍,按实际需要开展赶集工作。四是定内容。制定赶集服务清单,划分政策落实、产业对接、个人诉求、村级发展四类重点,通过谈心谈话、实地查看,梳理服务需求与重点难点,分类逐条解决相关事项。
推出“诚信积分图”,构建村民自治治理体系。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延伸至基层治理体系中,以家庭户为单位,推行“积分银行”,推动村民自治走深走实。一是科学“定积分”,推行清单化赋分管理机制。围绕乡村振兴、平安建设、控违拆违等党委政府中心,对农户参与村级事务情况实行积分动态管理。由村“两委”商议,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形成个性化“微清单”,制定40项加分清单、17项减分清单。二是民主“评积分”,党员干部群众齐参与。以“党员先锋+村干部+群众代表”的模式成立三支评分队伍,以轮值形式担任评分队队长,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评选,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评分小队根据村民表现情况给予相应加减分,及时汇总、张榜公布,评分小队接受所有村民的监督。三是有效“用积分”,设立积分银行暖民心。通过社会捐赠、单位支持、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方式统筹资源,保障积分银行运行。积分按照固定兑换金额,可到“积分银行”兑换同等价值的商品,包括提供常用农用器械工具的无抵押借用以及红色历史、“三农”知识、爱国爱党、中外名著等书籍无偿借阅。
绘好“屋场联创图”,构建共建共享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创新探索屋场网格化,推动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向基层聚集。一是固定联创模式。按照就近连片原则,以5-15户划定屋场,同一屋场的农户联为一个整体,由骨干党员或村民代表担任场长,共同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场长每月对屋场农户进行走访,随时掌握房屋土地、人口变化、重点人群信息。二是明确联创内容。将环境卫生、邻里和谐、遵规守约、共同致富作为屋场联创主要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党员和场长在屋场管理中带头、表率、带动作用,制定屋场联创十条守则,引导群众自发组织、自觉遵守、自主管理。场长每月召集一次屋场恳谈会,对屋场内矛盾纠纷、农户诉求等进行公开议事,充分调动村民依法有序参与基层治理。三是健全联创机制。各村成立“最美屋场”评议小组,由村党组织书记任组长、驻村工作队、场长为成员,镇联村领导现场指导,采取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各屋场进行评价。达到“最美屋场”标准,由村制定相关奖补措施,通过发放花种、果树苗木或解决其公共区域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和修缮问题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美化屋场环境;不达标的,对场长及屋场内党员进行批评教育。
激活“文明靶向图”,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着力推动村级自治组织蓬勃发展,不断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与建章立制。加强“一约四会”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及村民议事会,吸纳觉悟较高、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热爱集体且威信较高的村民入“四会”,夯实基层队伍基础。金家台村将村规民约改编成民歌,邀请老老少少共同传唱,潜移默化做好文明宣传。二是强化阵地建设与素质提升。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两堂一馆”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搭建文化小礼堂。以村为单位组建广场舞队、合唱团、宣讲队等,定期开展主题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群众生活焕发新风貌。成立“道德小讲堂”。邀请乡贤人士、文明村民等现身说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将移风易俗、行为规范、家风家教等内容纳入宣讲内容,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建设乡贤馆。展示乡贤事迹,激励广大村民积极奋进,汇聚发展合力。三是强化示范引领与群众践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文明示范岗、监督岗等,带动和引导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道德模范”评比活动,鼓励村民向先进学习,带好村里风气,不断汇聚向上向善正能量。
打造“码上服务图”,构建智能高效治理体系。为提高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镇党委通过搭建“智慧乡村数字化平台”,绘制了一张智能高效的“码上服务图”。群众诉求“码上办”。镇政府为每家每户贴上“数字门牌”,印有农户的专属二维码,群众通过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浏览镇村信息、服务指南、办事流程等村级事务和公开信息、提交诉求和建议,随时随地扫“码”说“事”。权力运行“码上查”。对群众开设“权责清单”“监督投诉”“曝光台”等版块,通过扫码对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权力进行全方位监督。同时,对镇直机关和村(社区)设置“公开事项”“投诉处理”“数据统计”“定期提醒”“实时预警”等功能,确保及时处理群众诉求、查看工作进度,发挥数字监督最大功效。治理效能“码上提”。推行智能化办公,乡村干部可以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进行文件审批、问题交办、信息交流、基层走访、日常考勤等,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平台加强镇直机关和各村(社区)数据比对和分析,实现数据共联、信息共享,有效减少了重复填报、错误填报,既减轻了村干部填表压力,又提升了工作开展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