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辰溪县紧紧围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调动激发基层善治内生动力这一时代课题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生动实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探索出了一批“小而精”的治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全县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先后获评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县、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湖南省园林县城,连续13年保持“全省平安县”称号,纵情书写了“中国之治”的辰溪新篇章。
凸显集聚效应,依托载体凝合力
为整合基层治理力量,凸显村级基层治理各方资源的集聚效应,该县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不三无”(即矛盾纠纷不出村,无上访、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事件)的创建思路,以推进村级基层治理各方力量整合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顶层设计,落实奖惩激励。着力抓源头、强基础、防风险,以之为载体,大力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极大的调动激发了村级基层投入治理创新的积极性。其经验2022年被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予以推介。
实投入。县委、县政府坚持将“一不三无”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每年统筹安排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专项督导经费20余万元,一次性投入农村(社区)治理平台建设经费3000万元。设置“一不三无”创建奖,对成功实现“一不三无”创建目标的村(社区)按每年每村1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对完成创建任务的乡镇,按每村5000元予以奖励。创新构建“1+1+3+5”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干主导、党员模范、乡贤教化、能人带动、村(居)民主体等作用,推动基层善治。全县294个村(社区)建好了治理平台,配齐了工作人员,上墙了工作制度,顺畅高效的基层治理运行体系逐步形成。勤督导。建立“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重点督、县专项督查组跟踪督、乡镇部门内部日常督”的“三督”机制。将“一不三无”创建与领导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经费奖金深度挂钩,形成正确导向,推动层层抓落实。强整合。大力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三包一满意”“党员五到户”活动,实行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大接访,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全县23个乡镇设立8个“三源”治理工作站,15个“三源”治理工作点,整合基层政法力量,及时妥善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平安家庭等“10+X”平安创建活动,积极推广“红色物业”“平安超市”“和事佬”“积分制”等新型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精度。扎实推进联勤值守、“千人巡逻”、打更巡逻、十户联防等治安巡防工作,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2022年全县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8.9%,刑事发案较上年下降6.8 %,实现全年全县无命案发生。目前,该县206个村(社区)成功实现“一不三无”目标,占全县70.07%,累计发放以奖代补资金985万元。
催生叠加效应,延伸服务借助力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考验的是“绣花功夫”,如何实现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该县安坪镇破题借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
党建引领行业发力。该镇积极推进“党建+基层治理”。2021年8月,注册成立供销合作专业合作社,委派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镇政府占合作社总股份的56.5%,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占35%,17个村(社区)供销合作社占8.5%。并组建了一个10人团队,除了把货品保质保量准时送到村民手中,还要收集农产品生产信息、医疗保险需求、事件代办以及村民对一些政策性问题的咨询与解答,同时承担政策宣传员的确色。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供销主办,企业参与,市场运营”的模式,用心用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模式运营以来,每天接单约130单,每个月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用品约15万元,用党建这根“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构建起一张“田间流动超市”新型治理服务模式。仅今年以来就帮助群众办理各项事务300余件,为村民提供了260余万元生产生活物资,销售村民农产品约60000斤,鸡、鸭约3200多只,销售收入总价值约29万余元。延伸服务畅通路径。镇党委政府还充分发挥“田间流动超市”宽领域、广覆盖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角落,倾听社情民意、主动发现问题,化解潜在的基层治理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连点成线,逐渐织成一张覆盖全镇的民情民意“搜集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当场处理;需要交办到各部门的,及时登记建档,收集汇总,召开问题交办会,由相关部门分领任务,限期给予答复。同时,健全乡镇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警务室、法庭、诉源治理工作站、网格员、辅警、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开展送法下乡、三包一满意、平安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活动,推动治理中心下沉,在疏“堵点”、除“痛点”、筑牢居民生活“保障线”的同时,提升居民幸福的“底气”。2022年综治民调测评该镇由2020年全市一类乡镇30多名、全县倒数第3名前进到全市第6名、全县第3名。多元共治效能叠加。安坪镇以“店小二的精神,保姆式的服务”,竭力将“田间流动超市”打造成为帮扶解难的工作站、法律咨询“服务站”、法规政策“宣传站”、矛盾纠纷“终点站”、社情民意“气象站”,努力建设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提速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涵养“头雁效应”,崇尚奉献促接力
善用“贤能”。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乡贤调处团”,组织动员“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乡贤人士等参与乡村治理。 2022年,乡贤共参与调处矛盾纠纷385件,成功调解382件,调处成功率达99%。依托大酉讲堂、道德讲堂、乡贤讲堂,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让先进模范现身说法,推动法德教育进村庄、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2022年开展“大酉讲堂”法治讲座10期,组织法律微宣讲活动400余场,开展乡贤讲堂示范活动300余场。安坪供销合作社项目运营中也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乡贤能人人熟、地熟、村情熟和威望高等特点,聘请他们全程参与“田间流动超市”服务配送工作。乡贤服务配送人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在联系服务群众过程中,积极扮演信息员、调解员、指导员和服务员等角色,为群众纾难解困,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自今年1月份以来,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3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68起,调解成功率98%。巧用“网红”。坚持以抖音短视频作为核心宣传阵地打造,通过拍摄制作短视频宣传展示基层治理的多彩内容,构建互联网+基层治理宣传新格局,柿溪乡做到乡村治理创新与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探索总结出“自规划、自筹资、自建设、自投工、自维护、自宣传”的“六自”乡村治理新模式,用创意点亮乡村生活,持续激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乡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擦亮了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底色”。乡党委政府主动“搭台子”,通过全乡摸排,整理出在外能人花名册,逐个进行电话座谈,邀请返乡。坚持做到全程跟踪和靠前服务,建立了人才对接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举行座谈,鼓励支持并解决实际困难。目前,近十名有志青年已经回乡成为乡村治理的带头人,还有近三十名在外人员表达了回乡意愿。2022年初,在外打工12年的刘逸正式回归乡村生活,自掏腰包,与父亲每天都坚持改造麻溪自然村。有感于这个“领头雁”的示范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被点燃,组建了“乡村振兴义务改造施工队”。截止2022年年底,自发筹资100余万元、其中刘逸个人出资共计50万元。义务投工投劳13500余个,完成了全村道路、保坎、裸露土地、护栏、休闲亭子、停车场、房屋改造等各类人居环境项目164个,卫生厕所普及率可达到90%以上,刘逸还把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每天拍摄成视频上传到抖音号“回乡的刘老根”,截止目前已有粉丝25.6万,四个月间播放量超过一亿次。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美丽乡村栏目》,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安徽卫视,湖南日报、央广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麻溪自然村实现了乡村巨变,美丽乡村初具雏形,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到村“打卡”的各类游客达6万多人次,销售自产的原生态农副产品110余万元,村民看到了基层治理的广大前景,“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维护、自我监督”的源动力不断提升,建好、护好、用好乡村治理成果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心声”。其治理经验与模式已在全县得到大力且有效的推广与复制。
(作者:中共辰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黄明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