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抓好“选、育、用、管、励”五个环节,不断加强后备力量管理与培育。
拓宽聘选维度,确保选的“准”
明确选拔标准。按照管用、精干的原则,立足于严要求、高标准,把“靠得住、懂经营、能致富、讲公道”作为基本选拔条件,使全县一批批“有想法、有办法、更有做法”的村(社区)后备力量脱颖而出。拓宽选拔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求全择备的用人观念,拓宽选拔范围,采取从优秀党员中“挑”,从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及回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从外出优秀务工经商人员中“请”的方式,选优配强全县村(社区)班子队伍,为每村(社区)储备1名年富力强、群众信任的后备力量,全县村(社区)后备力量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改进选拔方式。按照“公开、平等、择优”原则,采取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村(社区)党支部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推荐产生后备力量初步人选,村(社区)党组织进行调查考核,乡镇(街道)党(工)委严格把关,并将审核合格的村级后备力量向村民公布。
提高培育深度,确保育的“好”
加强教育培训。全县各级党组织将村级后备力量纳入教育培训计划,结合农村党员冬春训、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轮训等活动,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结对联系人定期与后备力量交心谈心,掌握思想、工作动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用好导师帮扶。实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培养制,明确村(社区)班子成员“1+1”结对培养,让他们尽快熟悉村务管理、村情民情,掌握做好乡村工作的本领。搭建锻炼平台。明确村(社区)后备力量参与基层党建、信息服务、政务代办等工作,选拔部分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后备力量到乡镇(街道)进行跟班锻炼,协助完成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安排的集中重点工作。
突出使用效度,确保用得“上”
树立“实战练兵”用人导向。在“用”中“练”,让全县734名村级后备力量全面参与村(社区)“两委”工作,坚持在推进乡村一线具体工作中“练兵”、在处置群众身边矛盾纠纷的现场“练兵”,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动态赛马”竞争机制。在“用”中“选”,引入“赛马”机制,坚持在乡村日常例行性、临时突发性工作中,让后备力量与村组干部干在一起、冲在一起,一起考察、一起测评,着眼实干实绩、择优选强。健全“权责对等”的用人机制。村(社区)“两委”既充分授权后备力量参与全村公共事务,让他们敢于“放手干”,同时点对点压实“授权尽责、授权担责”的授权责任传导链,带着敬畏干。
强化监管力度,确保管的“严”
建立考核评议制度。明确村(社区)后备力量纳入《衡阳市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参照管理,每年比对村(社区)干部考核方式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动态管理制度。结合平时考察、年度考核等时机,对村(社区)后备力量实行动态管理,对新的优秀对象适时补充,对不符合后备条件的及时进行提醒教育,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坚决予以解聘。建立全程评估制度。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册”,对培训情况、工作情况、政治表现、专项特长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全程做好跟踪管理以及培养工作。
提升激励温度,确保励的“实”
培养入党激励。对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后备力量,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可优先吸收入党。选拔使用激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后备力量,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或届中调整时,择优作为村(社区)“两委”换届的候选人进行提名。强化激励表扬。常态化开展“比学评促、分类提升”活动,明确工作报酬按照工作时间从村级转移支付中列支,考核绩效按照村(社区)干部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