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积极探索老党员融入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利用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发挥其在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纠纷调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范为引”,以党建“红”凝聚“银”力量,组织引导辖区老党员就近发挥作用,为武陵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在丹洲乡有这样一群老党员,他们虽年过花甲,银发斑斑,依然精神抖擞,怀揣着对家乡的热忱,践行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用共产党员的光和热照亮丹洲的“发展之路”,给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永不朽的旗帜。
乡村振兴“排头兵”
家住丹洲乡丹砂村的严孟春,是一名50后的退役军人、老村干部,也是丹砂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经历过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带领过丹砂村民建设美丽的家乡,现在的他,更是诠释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严孟春老党员
严孟春的故事,还得从2019年说起。2019年的一天,市民黎立平来到丹砂村租民宅。擅长制陶的他想在附近找一个比较空阔的地方,把制陶实习基地建起来。正好,腰包渐渐鼓起来的部分村民或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乡下的房子空了出来;或是新修了楼房,原来的平房空了出来。就这样,空置的民宅与寻找创作空间的艺术家和从事新型业态的市民相遇了。“艺丹沅”文艺部落在丹洲乡丹砂村诞生了。随着“艺丹沅”文艺部落知名度的提升,来丹砂村打卡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车辆的停放问题不仅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也造成了丹砂村的交通拥堵。丹砂村党总支书记谢红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停车场的建设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个问题,丹砂村村“两委”在文艺部落周边走访、调研,最终看到了严孟春家的老宅基地,但是基于缺乏资金,村“两委”不知从何开口向严孟春提及此事。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村“两委”敲响了严孟春家的大门。“老革命,为了我们丹砂村的发展,我们想用你家老房子的宅基地修建一个生态停车场。”谢红向严孟春介绍了“艺丹沅”文艺部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严孟春听到后,他说了一句话“只要是对我们村好的,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定无条件全力支持,后期还需要我出力配合尽管说”,就是这么一句话,严孟春让自己的老房子摇身一变,“艺丹沅”文艺部落生态停车场非常顺利的建成、使用,周围的老百姓都竖着大拇指称赞道:孟春同志是我们心中最好的党员榜样!严孟春的事迹就像一阵春风,唤醒了丹砂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现在,沿着丹砂村的村道行走,不仅可以欣赏极具特色的民宿,还可以看到停车位,这个利用老宅基地修建的停车坪,有效解决了“新村民”和前来游玩市民的停车难题。
严孟春家宅基地建成的生态停车场
乡风文明“践行者”
早些年,在武陵区丹洲乡楠木村去夹街社区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老人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位瘦弱的白发老人。认识她们的人看到了,都要说一句:她又带她上街去了。不认识她们的人则会猜测:这两个人是婆媳还是母女?
骑车的老人叫陈代春,今年已有79岁,也是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会笑着回答:我们既是婆媳,也是母女。坐车的老人陈月秀,已于2022年过世(属98岁高龄老人),她是陈代春婆婆的堂妯娌。二十多年前,陈月秀的老伴过世了。后来,她的继女改嫁到外县,孙儿又去了广东打工,陈代春一家就开始主动照看她。从嘘寒问暖到视作家人、从衣食住行到看病就医……这一照看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到老人离开这个世界。
陈代春骑车载陈月秀外出场景
2021年7月,陈代春被评为“湖南好人”,10月被评为“中国好人”。为弘扬她敬老孝老的精神,丹洲乡楠木村成立了“代春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已成为楠木村和周边地区老人新的聚集地。通过建立代春党员示范岗,引领带动了很大一部分党员群众加入日间照料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在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志愿服务,让农村留守、独居、空巢老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陈代春说:“我是一名党员,就是要坚定一直做好事、把好事做到底的决心,只要我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
社区事务“志愿者”
1985年,33岁的刘清华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涯,在这段青春燃烧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和国家多处秘密地下工程的建设,因为工作突出先后荣获得了3次三等功,多受到团嘉奖。
退伍不褪色,退伍后的刘清华在丹洲乡粮油店工作,今年已71岁的他退休后居住在丹洲乡明月社区13组。退休11年来,一直热衷于帮助社区居民老百姓,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去年夏秋时节,常德的天气极为干旱,社区内的花坛的绿植严重缺水。刘清华每天傍晚的时候主动浇水,让鲜花绿植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依旧活得绿意盎然。这也只是他默默付出的一件小事,但是每天如此坚持,他的品格就显得非常高尚了。
刘清华在社区周边给花草、植物浇水
2022年11月份,新冠疫情在全国肆虐,常德城区也进入了静默管理,需要对社区进出口关卡进行严格管理,这段时间社区居民需要进行全员核酸,由于居民多,社区只有7名工作人员,对于全员核酸和卡扣执勤的工作来说,人手严重不足,届时社区招募志愿者。70岁的老党员刘清华,积极主动报名,到社区卡扣执勤站岗,驱离外来可疑人员,保护了社区的安全。然而每天全员核酸后,刘清华同时也会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主动带上自家的消毒机,到核酸采集点进行大范围的消杀,保障了核酸采集点的安全。
平凡的他可能不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会一直感染着社区的年轻人。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党旗,在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道路上,正是有着诸多像严孟春、陈代春、刘清华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始终坚守初心,率先垂范,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奋战在第一线,才能让党旗在家乡的广袤田野中高高飘扬,凝聚起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