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深入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优化载体、创新形式,不断增强党内组织生活吸引力和实效性。
聚焦“开放性”,破解党课形式化问题。引入“开放式教学”理念,围绕固定基本任务,不断扩大党课讲授群体,丰富党课形式,在全区开展“党课人人讲”活动,把党课交给党员,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的民主性、自主性、创新性。“讲师”多类化。根据不同党员类型、所具备的特长与能力,组建五类“讲师”: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带头、引领作用,包乡联村,深入一线固定讲党课,及时传达党的声音,组建“主力军讲师”;充分发挥党代表桥梁纽带作用,在各级党代表中遴选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代表,组建宣讲团开展“十进”活动,深入各领域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造“宣传类讲师”;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优势,贡献余热,创新打造以“三句半”为代表的特色党课,深入群众巡回讲,构建“‘银龄’讲师”;筛选一批优秀党员、业务骨干党员,讲述他们的典型事迹,传授经验心得,组建“专题类讲师”;开设“五分钟课堂”,让党员上台讲心得、讲体会、讲感受,打造“群众类讲师”。内容多元化。坚持“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理念,精心打造四类课堂,实现“以知促行,以行优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将理论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家话”,打造“俗语课”,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将业务工作搬到现场,将矛盾化解请上讲台,打造“实践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以践促学;将优秀先进典型事迹、警示案例编入“微党课”教材,打造“典型课”,以“党建好声音”为抓手,用典型示范引领,让案例入心入魂;围绕党员群众自身经历、所见所闻、感悟心得,人生阅历等,打造“草根课”,用群众身边事,感教身边人。一改讲党课即讲理论的陈旧模式,让党课内容更丰富、更接地气。形式多样化。以“红星小广场”为载体,用好各村(社区)的“红星小广场”综合服务平台的电子显示屏,开展“早晚间5分钟”课堂,优选视频党课通过小广场平台进行展播,优化线上党课的质效;灵活运用“先锋夜校”“屋场会”等工作机制,聚集各类讲师,通过送课上门、专题讲座、各类活动等形式,将党课送到党员群众家门口,融入党员群众生活中;创新运用“办公开放日”,组织党员干部、各类讲师,参与到“值班村主任”的工作中,在田间地头、矛盾化解现场讲党课,让党课从“四方讲台”走向田间地头、走向日常工作,成为实践的指向标。
聚焦“带入性”,破解教育片空泛化问题。围绕红色资源、身边榜样、反面典型,精心挑选能够引起广大党员思想、情感共鸣、激发党员真情实感的教育片,让党员在“观”中学,在“评”中悟。精心“选”。从“党员教育片资源库”“学习强国”“红星云”“澧兰党建”等平台,按照不同受众,优选不同类型教育片,让党员入境入情,与“片”共鸣。围绕“身边事”,开展“随手拍、跟进拍”活动,将拍摄内容分为优秀事迹与警示案例,分类剪辑制作为本土教育片,用生活化事例感化、教育、警示“身边人”。综合运用小品、情景剧、花灯、阳戏、快板等表现形式,把教育片从银幕搬至党员群众身边,通过现场演绎方式让教育片“活”起来,让教育意味更深入人心。有效“观”。做好三个结合,优化机制,将观看教育片与主题党日活动、中心理论组学习、三会一课相结合,作为固定内容,定期开展,强化学习的持续效力。做好三个融入,优化载体,将教育片融入“红星小广场”“智慧党建”“武陵源发布”公众号及抖音号等平台,做好日常播、专题播、在线播,将观看教育片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用情“评”。每场教育片播放结束后,组织党员以“圆桌会”形式漫谈观后感,谈认识、谈感受、谈作为,全区150多名基层党组织班子代表进行领学发言,2000余名党员分享自身感悟。同时,在党务公开栏开设“影评先锋”栏,精选优质观后感在公开栏进行展示,推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聚焦“实干性”,破解知行转化不强问题。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效的速率,推动党员下沉服务群众、服务旅游、重点工作一线接受锻炼、发挥作用。深入群众提能力。创新“多彩网格”党建品牌,推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类群体、各种要素资源下沉、相融共生,结合“五个到户”“党员双报道”“三联四建”等机制,构建区乡村三级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推动党员干部进入群众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联系服务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聚焦旅游亮品牌。深化“服务全域旅游创三优”活动,健全以党员咨询台、党建驿站、袁谋文党代表工作室为载体的景区全覆盖党建服务平台,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景区开展以旅游咨询、文明劝导、市场监督、红色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景区服务力量。围绕企业促发展。深入推进“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推动党员干部进企业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市场结构、经营现状、融资情况,帮助企业协调相关主管部门解决政策堵点、协调银行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难点,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契合政策趋向,有效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