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县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产业发展。
多渠道申报非遗名录。立足县域发展实际,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文化名录。截至目前,九市稻草龙舞、石市竹木雕、界牌釉下五彩瓷、衡阳糄粑4项已进入省级非遗名录;西渡湖之酒、衡阳清式家具、衡阳渔鼓、衡州花鼓戏等11项已进入市级非遗名录;洪市芝麻糖传统制作技艺、干子塘武灯、衡阳皮影等52项已进入县级非遗名录。
多层次打造传承队伍。常态化开展家具、陶瓷、花鼓戏等各类非遗培训班,依托“屋场党建+”工作机制,采取以训带传、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累计开展培训4500余人次。健全非遗传承人申报机制,积极推荐申报省市县级传承人,形成梯队序列。截至目前,全县已申报并公布各级非遗传承人56人,其中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8人,县级传承人45人。
多方位发展农村产业。充分利用县、乡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和文化站等前沿阵地,组织非遗传承人通过油菜花节等节会活动、文艺赛事展现非遗特色,吸引群众参与体验。积极打造非遗品牌孵化基地,为培育非遗传承人才搭建舞台,形成了“台源乌莲”“衡阳天天见梳篦”等非遗特色品牌产品,让非遗文化走向市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