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将怀化作为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点,先后组织了三期寒暑假实践。参与实践的学生通过入户调研、实地测绘、宣传创意和数字直播等方式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展开调研,在实践过程中探索走出可复制可推广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强化政治引领
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
“溆水河畔党旗红,警予故里觅初心。”一期、三期实践中,支队首日活动便组织前往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活动,深刻感悟、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员向警予同志“怀抱坚定的信仰,并用激越的精神去践行,至死不渝”的精神,探索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二期实践中,麻阳分队来到滕代远故居及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瞻仰、参观和追寻滕代远前辈“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印迹和精神。同时,溆浦分队前往“茶马古道”重走红军路,旨在感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红军精神,体会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艰苦牺牲精神。
三期实践参观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挖掘红色资源
做好一次产品赋能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既能发扬光大党史的精神财富,也能促进红色基因传承。溆浦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一期、二期实践中,支队在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穿岩山等地进行红色旅游资源与红色研学营地的挖掘,并进行深入调研访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调研报告。在三期实践中,支队成员提出针对溆浦县丰富的红色资源,设计一个以向警予创办溆浦女校为背景的“红色剧本杀”,将向警予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设计,进一步吸引年轻人主动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向警予的英雄事迹,想法及成果得到了溆浦县文旅局的肯定。在完成红色剧本杀的设计以及服装、设施建设之后,即可将剧本杀的剧本投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和红色宣传,既能吸引年轻人关注溆浦又能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启发青年思想
上好一堂微党课
三期实践中,支队创新与青年学子的交流方式,来到溆浦县第二中学,以“青年之问: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为题为溆浦县第二中学高三学子上了一节关于人生观的微党课,启发高三学子如何选择人生目的、坚持何种人生态度以及怎样做出人生选择,并鼓励他们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绚丽之花。该活动有50余名学子参加,得到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三期实践上微党课
突出品牌建设
创新一次品牌设计
支队从实践地风情民俗、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等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一期实践,支队结合旅游发展需要、花瑶文化特色及山背村特色,设计了碗筷、礼品包装盒、纸袋等一系列关于山背稻米的品牌化标志。二期实践,支队结合山银花产业品牌化宣传需求,考虑山银花及其周边环境特点,设计了关于山银花茶礼品包装袋的品牌化标志,设计成果得到了山银花茶厂的认可,溆浦县也正在考虑作为中药材地标产品的标志。三期实践,支队设计了天佑七姓瑶稻米加工厂包装、北斗溪镇标志,这次设计融入瑶族元素,其中的北斗溪标志是由北斗两个字进行同构,融入了高铁与溪水的元素展现北斗溪镇的特点。三期实践中,支队成员们穿戴着花瑶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在直播中展示的乡村特色农产品,90分钟的动态直播,队员们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决心,妙语连珠、步履不停,向在线观众分享北斗溪镇的美食、美景、淳朴民风与乡村新貌,收获抖音与B站数百名在线观众1.2万点赞量。
深入乡村一线
组织一次义诊义教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支队在一期实践中进行了关于医疗健康的调研,并得出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二期与三期实践中,支队联合溆浦县中医院专家团队分别前往山背村及北斗溪镇研学营地开展多学科公益义诊暨健康宣讲活动。支队通过走村入户的方式,提供“精准帮扶”“送医送药”和“多学科会诊”的上门医疗服务,面诊近10例疑难病例,有效缓解了疑难患者的症状。共计服务百姓300余人次,测血压200余人次,测血糖200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余份,免费发放常用药品价值近6000元,都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反响。支队希冀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借助高校医学院专家,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开展全员中医药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全民健康真正落实。此外,支队在二期实践中前往山背村中普希望小学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教活动,整个活动共包含手工、素拓、音乐三堂课,共有近40位留守儿童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旨在带去爱与陪伴,通过活动的互动与课程的体验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自我,并以此引导山区儿童感恩家乡、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写感谢信表达对支队的感谢。
二期开展的义诊活动
深入乡村一线
做实一次乡村调研
支队历次社会实践过程中,针对当地旅游、医疗卫生、产业、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了6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总字数近5万余字。三期实践针对产业振兴面临的产品市场难以预测、产品品牌附加值低与知名度低、产品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支队成员认为要立足调研结果来掌握市场情况,做好市场主体定位,依托工作站进行品牌设计。不仅要增加品牌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形象,建立品牌体系,更要利用各类高校资源与地方资源,开拓宣传渠道,构建宣传体系。
对标先进典型
进行一次人物专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支队在过往的实践中,扎实记录乡村振兴中的榜样力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背村老党员魏荣光老前辈始终遵循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逻辑,不仅发现、报道山背村的雷击灾害、梯田生态和花瑶文化,还为山背村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东奔西走、建言献策;坪溪村唯一的乡村医生胡显军,扎根乡村一线,守护村民健康。“主要是想把身边老百姓的健康搞好,生病的人是最痛苦的,我想学习技术减少他们的痛苦。”这些鲜活的事例,都让支队同学们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激励同学们将青春挥洒在田间,把论文扎实写在大地,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强烈的责任和担当。
一期实践魏荣光老先生讲述山背故事
怀化将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带动和引导广大青年全面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积极为青年到乡村基层服务锻炼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将怀化作为梦想的第一站、事业的出发点、使命的践行地,接续奋斗助力乡村的山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