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渌口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实施“动力党建”工程为抓手,以开展“组织工作规范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提高村社干部队伍规范化建设,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培训,提升学习能力。集中学政策。通过安排参加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研讨会、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村社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分类学业务。突出精准实效,深入实施村社干部提质强能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每月一培训、每月一主题”活动,开设法治教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财务管理等重点课程,广泛邀请院士专家、教授学者授课,对784名村社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推动专业能力提升。举办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5期,邀请了浦东干部学院华斌等1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区授课。外出学方法。组织区镇村干部赴浙江、四川、张家界等地学习,并举办成果汇报会,开启“头脑风暴”激发思想碰撞、凝聚工作合力。组织村社干部走出渌口开展“看学议”,重点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观摩,学经验、找差距、增信心。
严管理,提升履职能力。用制度管理人。制定《村(社区)干部规范管理实施细则》,落实和完善村干部“微小权利清单”、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村主干述职、全覆盖巡察等制度,强化村级工作规范化运行。用考核激励人。推行“一定二评三挂钩”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村社干部的绩效奖励、评先选优和能上能下等工作进行“挂钩”,依据“日常+年度”考核结果和梯次确定薪酬待遇,着力破解“干好干坏一个样”难题。实施“平时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机制,重点围绕德、能、勤、绩、廉等五大方面,采取上评、下评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划分四个等次,以差异化考核充分调动村社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用监督约束人。实行“一定二亮三监督”(“一定”即制定任务要求,“二亮”即亮标准、亮承诺,“三监督”即接受上级监督、接受监督委员会监督、接受群众监督),锚定全年目标,监督促进村社干部担当实干。坚持“一季度一督查一通报”,强化问题导向,对工作不力的要求限期整改并严肃问责,促使村社干部担责于身、明责于心。
明奖惩,提升执行能力。严惩处,锻造过硬队伍。建立村社干部负面清单库,严肃入库村社干部处理措施,取消2人评先评优资格。结合“两委”换届“回头看”,对5名不胜任的村社干部进行了调整,不断优化队伍结构。重关爱,增强队伍活力。在保障上,按时足额发放村社干部报酬、养老保险补贴、离任村社干部补助。在思想上,34名区领导下沉镇村,与村社班子成员逐一谈心谈话,了解工作状态,帮助解决困难。在激励上,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村(社区)书记”和“优秀村(社区)干部”。强保障,激励担当作为。严格落实村级运转经费按期拨付制度,确保村社“两委”基础补贴及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等重点保障项目资金足额及时拨付,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党组织活动经费等必要支出项目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统筹使用,依次拨付。
转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办好民生实事,聚民心。各村社“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办好服务民生实事,去年底龙潭镇新燕村争取资金200余万元,对辖区内的5公里村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全市首个“村电共治”便民服务点在淦田镇宏图村建成投运,古岳峰镇三旺、腰塘等5个村试点建设分散式集中供水点等等,以高质量的民生实事,交出让群众点赞的成绩单。发展集体经济,带民富。2022年全区72个“薄弱村”全面完成“消薄攻坚”任务,全区130个村(涉农社区)经营性收入近1300万元,创历史新高。渌口镇松西子、花园、均坝等8个村社抱团发展,种植鲜食玉米1000余亩;龙船镇河包、赤石、王十万等7个村连片种植王十万黄辣椒,连片发展、连片过硬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初见成效,村民通过劳动、资金、技术等入股集体经济,实现增收致富。联系服务群众,解民忧。以开展“五个到户”、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抓手,通过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电话访问、入户走访、微信联系等多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变“坐等来”为“主动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