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衡南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湘江自西南向北流通衡南县全境,并有两大支流蒸水和耒水流经县域大部分乡镇。舂陵河上建有欧阳海水库,数百条河港小溪及龙溪桥、双板桥、斗山桥三大湖泊,小二型水库及众多山平塘构成境内水系。走在衡南的青山绿水间,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山水缓缓述说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蝶变,那些关于绿色发展的故事伴随着清阳与和风,早已被山水熟记于心底,细数衡南的乡间田野、山川河流,“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秀美图景徐徐铺展。
远山长,绵长的山那边看得见立志“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乡村振兴决心。“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在湘江流域衡南栗江段,水波盈盈,当微风轻拂过江面,阵阵鳞光由远及近。在江边远眺,万千胜景尽览,清澈的水流见证着衡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切实成效。近年来,衡南县坚持将“河长制”“林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保护、放大生态优势的有力抓手。坚持创新方式,完善治河体系,明确各类河长432名,民间河长158名,实现对全县85条1300多公里河流、245座水库监督检查全覆盖。通过“屋场恳谈+河长制”,让广大老百姓共管共护共治共享,推进河长制走深走实,实现由河长制向河常治转变。强化林长制坚强保障,建立“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员+科技员”的“一长四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全县区划355个管护网格,设立护林员355名、执法员40名、监管员46名、科技员89名,确保林有人护、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云山乱,缭绕的云端下述不完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坚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山水中国,十年耕耘,百年初心,千秋伟业。一步一个的脚印中,美丽衡南的建设慢慢落实;点点滴滴的发展下,新时代文明建设如火如荼。衡南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对河湖遥感图斑现场核查工作的部署安排,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坚决落实“三湘护农”要求,从快、从严、从实抓好水利和国土卫星图斑的整改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将不惜一切代价,按“一单四制”的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到位,切实做到“巡河全覆盖,保洁无死角,整改无漏洞”。下一步,衡南将加大图斑核查力度,开展联合执纪执法,进一步打击破坏河库资源行为,通过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等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河湖资源保护监督和管理。
晓山青,叠翠的崇山间身体力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责任担当。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是风骨,水为灵韵,中国人既爱山水,也从山水中汲取智慧。如今山林得绿,群众得利。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根本利益,衡南县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工作措施,以高度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以赴做好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积极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生态环保监管网络,充分利用“屋场恳谈会”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村村响”等平台,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热线等。坚持责任导向,坚决扛牢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按照“污染消除、生态恢复、群众满意”的标准,坚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未来,衡南将积极从浙江的“千万工程”中汲取经验,在振兴发展的日记中记录“一村美向万村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乡村诗意,让发展充满温度,生活更有厚度。努力解决生态发展过程中的突出民生问题,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让“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期盼成为现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发展成果,书写“生态为民“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