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共有7个乡镇32个村与外省接壤,边界地区社情复杂。近年来,通道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五联五治”基层治理机制,有效破解湘桂黔省际边界基层治理难题,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安定。
推进支部联建,强化“政治”引领
搭建联建平台。高规格召开湘桂黔三省(区)四县平安边界工作会议,与三江、龙胜、黎平等县签订“五联五治”合作框架协议及党建联建共建等协议15份,构建“邻县联盟、邻乡结对共建、邻村寨跨省联合党支部”的三级党建合作平台。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协同解决边界合作问题。
规范联建程序。制定《通道侗族自治县边界联合党组织建设流程》,规范成立8个边界联合党支部。常态化组织邻边村寨党员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助农惠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等120余次。
完善服务功能。整合乡村物流、电商销售、就业帮扶等资源,设立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群众事跨省办、就近办。累计建设联合电商物流驿站27个,帮助接边地区群众就近就业9000余人次。
推进平安联保,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纠纷联调。成立接边地区联合调解委员会,开设接边村寨鼓楼法庭、鼓楼调解室,健全群众诉求“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四个一”机制。近三年累计成功调解各类跨省矛盾纠纷60余件。
坚持治安联防。推进“互联网+群防群治”机制,发动接边地区村寨党员、民兵、村民代表组建联合巡逻队,建立“平安边界”微信群110个,开展各类联合排查行动187次,消除火灾隐患40余处。
坚持网格联保。结合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组建跨省联保“微网格”183个,深入推进“三源共治”,实现遇事有人管、遇难有人帮、遇惑有人解。今年上半年,通过村民代表协调处理百姓难办事982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推进人才联育,强化“智治”支撑
强化组织引领。联合党组织建立“乡贤人才库”,动态更新掌握乡土人才信息,畅通沟通联系渠道。实施“党组织+新农人”工程,围绕惠农助农,打造“一站式”助农服务站点,把“新农人”的“需求烦恼”变成党组织的“服务供给”。
共育乡土人才。围绕侗族文化传承以及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乡土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推动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退役军人杨秀云通过参与通道县与三江县省际“人才联育”工程,掌握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带动1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
凝聚人才合力。签署战略劳务协作协议,打破地域限制开展联合招聘,以“1+1>2”的倍增效应激发人才吸引力。接边乡镇互派人员进修学习、培训指导产业,推动边界人才一体化发展。
推进文明联创,强化“德治”教化
深化款约共守。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将家风孝道、道德规范、文明联创等内容融入款词,共同编写款词20余首,利用重大节日和民族活动开展常态化“讲款”,推动文明和谐乡风落地生根。
深化文化共兴。建立三省“民族和谐文化圈”,以侗戏、芦笙、琵琶歌等优秀民族文化项目为载体,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百姓宣讲”和民间文化交流,形成大戊梁歌会、“六月六”、侗年节等特色民族节会品牌。
深化示范共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本土化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乡村、进边界。组织开展接边村寨卫生评比等擂台赛,推动三省文明互评互比、互学互鉴,涌现出寨什、通坪等新时代边界文明村寨。
推进产业联兴,强化“自治”基础
补全“生产链”。积极争取双边政策支持,推动边界村镇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推动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交易集散市场建设,打响擦亮通道中药材品牌。2023年荣获“中国钩藤之乡”称号;“湖南通道中草药科技小院”成功落户。
拓展“销售链”。建立边界产业发展会商交流机制,积极搭建邻边商圈平台。独坡镇、大高坪“边界茶市”,每年销往广西的鲜茶叶达700余万斤,带动2500余户人均增收1.3万元。上岩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提升“价值链”。边界村寨成立产业联盟,直接对接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供给与需求,实现上中下游全链条无缝对接,把“边界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边界效益”。通道茶叶、油茶、中药材等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达36个,创造产值10亿元以上。湘桂黔接边乡镇民俗生态旅游日益火爆,带动三省周边1.2万名群众走上旅游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