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记忆】灾难无情,人有情 ——钱钢《唐山大地震》

文章来源: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 2023-07-31 16:07

????_20220628150905????.png

灾难无情,人有情 ——钱钢《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席卷唐山。前后仅仅23秒,整个唐山被夷为平地,24万多人从此长眠废墟之下。时至今日,那一幕幕惨状仍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作为当年大地震的亲历者,钱钢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对大地震的深度思考全都熔铸于笔端,动情地写下了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那一年还只有23岁的钱钢,被抽调到上海《朝霞》杂志社做编辑。当他听说发生了地震时,便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要到灾区去。在上海虹桥机场,本应运输乘客的飞机却装满裹尸袋,一架又一架飞往唐山。钱钢要求随机飞往唐山,但被严厉喝止。在等待了10天后,钱钢才终于和上海防疫大队一起出发前往灾区。临行前,一些熟人在纸条上写上人名、门牌号,托钱钢帮他们在唐山找人。可抵达唐山后,哪里还找得到门牌呢?昔日繁华的工业重镇已成为一片废墟,眼前的惨烈之景至今回忆起来都让他难以忘怀。整座城市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那些恍若游魂般的幸存者,似乎来不及思考,也来不及感觉,甚至来不及为眼前这生离死别而悲恸。

在救援过程中发生了太多触目惊心的事,最让钱钢心酸的是数千名孤儿被送往各地的孤儿院抚养。在送往途中,他们没有哭也没有闹,把护送的救援人员当作自己唯一的亲人。为了不让孩子们情绪失控,钱钢一队人第二天只能悄悄在孤儿院窗外看望他们,恰好有小孩眼尖认出了钱钢,随即又哭又叫,赶忙从床上跳下来便追,而钱钢也只能强忍着内心的伤痛咬了咬牙,趁着混乱低头就跑。正是在灾区的种种经历和牵绊,让钱钢在这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在受灾区追踪访问。他除了力所能及地帮助灾民,还记录下最珍贵的史实资料。

自古以来,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但是在面对大地震时,人类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姿态却大大超乎自己的想象。钱钢在书里这样写道:“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对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常常,生命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而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我们在哀痛逝者的同时,也感叹幸存者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意志。当年,有一位老妈妈在废墟下被困了13天后得到救援。13天,没有任何食物和水,已是这位老妈妈的生命极限,但是她却坚韧顽强地活了下来。钱钢在采访她时,这位老妈妈语无伦次地说了很多,而这混乱的记忆却是最真实的。后来,这位老妈妈还在春节时邀请钱钢去她家包饺子。这位在地震中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孤独老人,早已把钱钢当成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亲切地唤他为“孩子”。

弹指一挥间,43年已经过去,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自己家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强大,不由得让人们钦佩和赞叹。同时这种种力量最终凝结成为强大的抗震精神,它不仅仅是所有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2008年和2010年我国先后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两次大地震不由得让人们想起当年的唐山大地震,钱钢的这本书又一次被人们提起。钱钢在《唐山大地震》再版序言中这样说:“本书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应被记忆;而被突然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的确,伤痛的记忆总是不愿被提及,但是我们更不应该淡忘这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苦难。

透过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我们看到灾难的可怕无情,看到人类面对灾祸时表现出来的顽强和抗争,同时也反思人和自然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作为当代报告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样一部作品理应得到我们每一代人的重视。它让我们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正视历史,去面对灾难。

(刘婕宇)

【人物档案】

钱钢

195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国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唐山大地震》《海葬》《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作)、《旧闻记者》等。

《唐山大地震》曾获得 1986 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主编/白烨 副主编/卓今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