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兴调查研究工作启动以来,芷江县以“三清三力三转化”工作法为抓手,聚焦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发展所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服务群众、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
精心部署,明确“三清要求”。目标清晰。县委书记多次部署推进大兴调查研究工作,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党员干部以良好的政治素质、鲜明的问题导向、严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农村社区、景区景点、城市角落、企业项目、学校医院、商圈超市等一线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扎实推动“走找想促”活动走深走实。其中每月深入分管部门调研时间不少于5次,到联系乡镇、村(社区)调研不少于3次,安排接访下访不少于1次。截至目前,5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共确定调研课题34个,到基层一线调研走访927次,召开座谈会86次。作风清新。严格落实“五不”要求,坚持“一线工作法”,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把基层“一线情况”摸清摸透、把“第一手资料”做实做细,真正沉下去、走出去、钻进去,力戒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问题清零。落实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签字、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盖章“双签字”要求,工作专班明确专人分片组服务指导,对不符合要求的上报问题,逐一指导修改重报,对符合要求的上报问题,要求在三个月之内必须解决,确保调研问题“小切口、具体化、可解决”。
精细选题,把握“三个力度”。行“脑力”提“准度”。针对党政关注的“重点”、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和创新关联的“难点”问题,县大兴调研工作专班下发《工作提示》7次,提示提醒县处级领导合理安排调研点、调研方式和调研群体,目前全县参与调研的领导干部均已制定调研计划,明确了时间、对象及方式。行“脚力”提“深度”。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开展“五个走进一线”(走进农业农村一线、走进项目企业一线、走进政务服务一线、走进基层治理一线、走进景区景点一线)活动,组织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多到工作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行“手力”提“温度”。坚持调研问题报送“四个一”(全部再自查一遍、认真再审核一遍、用心再修改一遍、随机再抽查一遍)要求,着力破解部分县级领导调研功夫下得不足、深入了解民情不够,报送问题信息应付了事、避重就轻、不重实效等问题,形成问题、责任、任务三个“清单”,拉条挂账、动态销号,积极推动在服务全县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发展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出实招、见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实施,确保“三个转化”。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前瞻思路。按照“三城一中心”目标定位,统筹抓好“基础发展”和“提质发展”两篇文章,针对芷江文旅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按照“节会搭台、经贸唱戏、项目落地”工作思路,成功举办2023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签约14个项目,总投资72.5亿元。推出和平湖夜游和桃花溪露营基地,芷江旅游井喷式爆发,使芷江县城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做到了解决一个问题、带动一批发展、治理一方水土,为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有效举措。聚焦顽瘴痼疾和群众反映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广泛用好“上级点、群众提、自己找”的方式,从网民留言、“12345”热线、红网“百姓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接受群众反馈,通过多载体、多途径听民意、察民情,加强分析研判,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调查研究成果真正惠及群众。在上报的问题调研中,社会保障类问题就高达80%以上,涉及诸多一线民生问题:如校园食品安全、车辆乱停乱放、噪音扰民等。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成效。针对乡村振兴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对接发展需求,精心组织47家民营企业和商会帮扶沙湾村等60个村,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59万元,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针对惠企政策兑现超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问题,提出精简惠企政策兑付程序,兑现惠企奖补资金400余万元,为16家企业纾困解难;针对县城和平湖夜游核心景区“蹲位”不够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调度会,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县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和平湖景区、民族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修建公共厕所1个、增加移动厕所6个,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以“小厕所”解决“大民生”,助推芷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共芷江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