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引领行动”,聚焦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治理共抓,在全县11个乡镇因地制宜组建“党建联合体”,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融,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组织共建,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交叉任职建强“主心骨”。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年龄老化、“头雁效应”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推行村“两委”成员异地交流任职新模式,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现才华的平台,既推动了基层工作,又缩短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周期,促进乡村组织振兴。
交融共学烧旺“大熔炉”。依托农村讲习所,建立邻村党组织政治生活交流互学机制,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每月组织党员开展“党务共学、党课共上、党建共推”,推动邻村党员取长补短、共促提升,形成携手共进好局面。
交流沟通增强“向心力”。建立邻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围绕村级发展大事大计,开展沟通协商,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促进团结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双向、共建互助”的强大合力,推动双方基层党建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队伍共育,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库”
开设书记讲堂。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课题,开设“书记讲堂”,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上台讲课、传经送宝、分享经验,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碰撞、工作交流、能力提升。去年来,共举办“书记讲堂”12期,有效激发党支部书记新作为,促进基层党建大提升。
搭建比武擂台。实施基层干部能力提升行动,搭建村干部学习交流、素能提升平台,开展乡村振兴走村观摩、擂台比武活动4次,在互比互学中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4次,加强村干部、农村青年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双向培养,促村干部能力素质整体提升,形成头雁带飞、强雁助力、雏雁振翅的“雁阵效应”。
建立传带机制。聚焦椪柑、辣椒、油茶、烟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科技人才传帮带机制,将143名科技专家、69名农技特岗生、8名“名誉村主任”分类组团,推行联产业、联村(社区)、联基地、联大户“四联机制”,人人联系一个产业、结对一个基地、帮带一名大户,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联系服务、指导发展特色产业47万余亩。
资源共享,打造乡村振兴“聚宝盆”
共建新兴媒体。加强村级电子商务站、党建公众号、抖音号建设,依托“风芒”“泸溪人”“走玩泸溪”等短视频平台,积极推广“短视频+产品”“直播+产品”“互联网+产品”模式,推介土特产品、乡村文旅、乡村治理动态,加快数智化乡村建设。2022年,甘田坪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专题片(短视频)被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收录展播,岩门溪村采取短视频直播带货,销售脐橙20万斤。
共用辖区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打破接壤村之间行政建制壁垒,推动强村带弱村融合发展。水卡村、都蛮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等优势,共建共管万亩生姜集体产业、美丽乡村风光带,变“单打独斗”为“全域联动”,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发展共融,推动发展从“体内循环”到“全域提升”转变。
共享发展成果。以打造基层“党建联合体”为契机,在阵地建设、人才引育、产业技术、区域协调、品牌创建等方面强化村村共建共享,通过学习交流、派驻指导、结对帮带、以强带弱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发展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综合承载力,实现区域联动共建、发展成果共享。
产业共兴,唱响乡村振兴“重头戏”
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富。采取党员带头、能人带动、以强带弱方式,加强乡村人才、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共兴、群众共富。青年党员唐荣芬返乡创业种植白茶,做活茶产业、茶品牌、茶文化,带动165户640名群众脱贫致富,引导邻近12个村推广白茶1.8万亩,发展百亩以上种茶大户22户,形成了“培育一名党员、激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链式效应。
抱团合作打造示范片。按照“优化结构、提质增量、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产旅融合”理念,积极推进产业示范片区(带)建设,五果溜村与马王溪村、浦溪村强强联合,发展水稻、烤烟、水产养殖,打造了全县首个烟稻连作产业示范带。大陂流村与新寨坪村、松柏潭村抱团发展,共享油菜花海、户外拓展、休闲农庄、百美民宿旅游资源,打造了319国道沿线醉美文旅风光带。甘田坪村与五里坪村、都里坪村同心协力,联合推进“小田”改“大田”,打造了万亩玻璃椒示范片。
辐射带动拓展覆盖面。围绕建设沅水经济大湾区、神秘湘西后花园定位,充分发挥沅水流域生态及山水自然风光优势,擦亮“沅水明珠·画里泸溪”品牌,创建白沙县城、浦市古镇2个国家4A级景区,提质升级达岚古堡寨、大陂流四季花海、新寨坪百美民宿等多个网红打卡景点,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次以上。举办泸溪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构建白沙县城-浦市古镇-达岚古堡、白沙县城-大陂流-新寨坪两条人文与自然风光精品旅游线路。
治理共抓,完善乡村振兴“治理网”
健全院坝议事机制。推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按照村民提事——院坝议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四个流程”,做到组织、服务、工作、发展“四个融入”,县级领导、乡镇班子、驻村帮扶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先后深入147个村(社区)750个村民小组,召开院坝会全覆盖,征集意见建议1478个,办理实事1200多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健全联网到户机制。按照“血缘相亲、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优化党群结对建组,全县1.2万余名党员每人联系服务3-5户群众,确保“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聚焦民情走访、文明倡导、法治宣传、纠纷调解、政策落实、产业对接、精准服务、带动发展等8项内容,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清单,实行村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三单”服务机制,推动“党群连心、五个到户”走深走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和乡村治理的“最后一步路”。
健全矛盾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345”调处机制,明确农村矛盾纠纷、行政管理引发的矛盾纠纷、涉法涉诉矛盾纠纷“三个”牵头单位,捆绑县、乡、部门、村“四级”责任,落实源头调处、分级调处、分流调处、包案调处、联合调处“五调”工作法,全县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9.7%以上,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乡贤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150余个,群众参与议事、评事、理事、矛盾调处、邻里守望等村级管理和公益服务活动形成常态,推动力量在基层整合、问题在一线解决,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