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界永定区四都坪乡坚持党建引领促振兴,充分挖掘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打造“山水四都、生态原乡”户外休闲旅游目的地。
党建引领强组织,构建全域旅游共建格局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发展全域旅游添动力、增活力。
树典型,让党组织“严起来”。严肃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以沅溪村党支部为典型打造规范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样本点,推广组织生活“提四味、增实效”做法,开展党建经验分享会,组织7个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代表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找差距、补短板,形成党建共商、经验共学、资源共享的“党建联盟”,有效提升了全乡农村基层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真正把组织生活的高质量转化为服务发展的好成效。
筑堡垒,让党组织“强起来”。制定《四都坪乡2023年主题党日活动方案》,通过定主题、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四定”方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在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一线,组织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三抓三促”工作,创新开展学习宣传星、服务奉献星、文明和谐星、带头致富星、爱岗敬业星、工匠能人星、卫生示范星、诚信经营星等“八星”党员示范评选,结合“湘妹子能量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发动526名党员、880名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探索深挖党建共建优势,结对市检察院成立公益诉讼联络点,推行“党建+检察业务+社域治理”模式,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建强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
建队伍,让党组织“活起来”。坚持“四培四带”,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从农村致富能手、创业青年等人员中发展村支部书记3名、后备干部17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着力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调整村级党组织支部书记1名,班子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聚焦餐饮、服务接待、文化演艺、抖音直播等重点,分类开展培育培训,培养储备旅游产业人才30余名。创新开展四都坪乡首届“土导游”培训暨评选活动,从乡、村年轻干部、本土人才中选育出一支15人的优秀导游队伍。
党建赋能谋发展,激发全域旅游振兴活力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整合现有阵地和资源,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全域党建筑牢振兴阵地。党委统筹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蓝图,持续扩大国家传统村落及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把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各村亮点编制村情简介,因地制宜策划推出红色党建游、夏日戏水游、户外徒步游、土家民俗游等4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及5条工会团建、主题党日活动线路,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平台,为村民群众和游客提供出行路线指引、旅游咨询等服务,推动党建提质与旅游增效深度融合、互融共进。
绿色生态绘就美丽乡村。探索建立人居环境提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创新开展“和美”村部、小组、庭院、餐饮民宿、商店、河流、公路等创建,发动党员群众参与“美丽永定”全域建设,打造熊家塔“美丽屋场”,完成757户三星级“美丽庭院”创建任务,拆除违法建筑89处7588平方米,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以强村带弱村、强业带弱业、强户带弱户“三强三带”为主抓手,采取乡级派单、支部书记领题方式,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资源聚合、组团发展。持续打造“一村一品”,发展青钱柳、莓茶、烤烟、蓝莓、南瓜、辣椒等特色种植,以沅溪村腊制品厂为龙头,辐射带动全乡牛羊生猪特色养殖,打造特色食品产业链,推动众元农旅、青钱柳种植基地、蓝莓采摘基地、木油潭户外基地等农旅项目落地。
党建助力促融合,丰富全域旅游多元业态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理念,立足本土特色,在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构建全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发挥本土优势,抓农旅深度融合。实施“景区带村”工程,以“碗米溪”品牌聚合力,重点推进牧笛溪国家3A级旅游景区、铜斗百年老寨、四都坪“梦的溪柳”户外基地、熊家塔乌木峪大鲵保护基地等项目建设,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精品民宿等多元化乡村旅游业态,牧笛溪研学写生如火如荼,铜斗深溪沿岸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四都坪村溪流沙滩车环游、共享菜园采摘、户外烧烤露营等项目火爆夏季,2023年全乡实现接待游客5万人次、收入突破300万元。
深挖文化资源,抓文旅深度融合。依托贾永亮烈士事迹等红色教育资源,挖掘《三打四都坪》《余知事保贺龙》红色故事,打造集爱国主义、革命教育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党建主题活动链条。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5支,创新培育“连格舞”“牛铃舞”“盘木号子”等传统文化节目,四都坪村《幸福梿枷》在首届张家界土家民俗文化节“文创园杯”展业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策划推出唱响“党建好声音”暨四都坪村首届乡村振兴主题系列活动,《春风是你》乡村振兴主题曲MV在人民网、新湖南等媒体平台首发获得热烈反响。
探索研学写生,抓艺旅深度融合。挖掘乡村艺术文化资源,招商引资用好专业艺术人才,牧笛溪发展“资源整合型”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第三方运营公司,全面盘活村民闲置老房,做好文物保护,结合村规民约、建房审批、风貌管控等多种措施,对传统古建筑加以保护利用,让“闲置房”变“写生房”,切实留住传统村落的灵魂,成功打造“武陵山居图”大学生写生基地和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吸引国内外2万余名游客、学生到牧笛溪开展研学活动,辐射带动文创艺术、影视拍摄、研学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