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凰县借助自身地理环境气候的条件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探索“党建+企业+农户”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蚕桑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助农增收致富。
健全完善互促“政策链”。一是设立专项负责机构。组建独立的管理服务机构(县蚕桑办),全面负责蚕桑产业的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蚕桑产业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出台《凤凰县蚕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方案(2019-2024)》《凤凰县蚕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加快优质桑园建设,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提升茧丝质量,推进蚕桑产业的加速发展。二是建立科学规划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打造规模化基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实验站凤凰基地”金字招牌。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做精做优“‘凤丝’牌蚕丝被”特色名片。2022年以来,桑园面积发展到2.4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乡镇6个、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蚕桑示范园5个,年产能1200吨蚕茧烘干加工厂1座、小蚕共育室基地9个,全年发种量4500张,产茧4500担,实现综合总产值2000万元。
强化科技专家“服务链”。一是巧用专家资源。依托省蚕研所、湖南三旭公司专家团队的技术资源优势,组建蚕桑科技专家服务团小分队,推行蚕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落潮井镇设立蚕桑产业专家工作站,在乡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培养蚕桑种养能手和经营大户,技术专家常年驻守蚕桑地头和蚕房,为农户解决技术问题传授经验,形成“科研专家+公司+政府+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立体式人才发展格局。2022年以来,培养本土蚕桑技术人才30人、栽桑养蚕农村“土专家”35人。二是创新养蚕模式。推广分区域多批次不间断养蚕的“凤凰模式”,实现全年固定养蚕10-12批,和其它传统养蚕地区(全年养蚕4-6批)相比,养蚕效益增加了30%以上、蚕房蚕具等固定资产投资减少50%以上,全县8个乡镇99个村1375户5500人参与载桑养蚕,带动贫困监测户350户,户均增收6500元左右,实现增效益、降成本的“双赢”目标。
拓展延伸发展“产业链”。一是强化服务保障。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三旭公司实行“三个保障”(即保障技术:派驻技术员驻村驻点、为群众栽桑养蚕提供全程保姆式技术服务;保障收购:蚕桑行情低谷时,实行蚕茧36元/公斤保底收购价,行情好时随行就市;保障产量:技术人员确保蚕农最低单张产茧40公斤,收入2400元,确保农民收益)服务模式,织密“公司+基地+农户”共建共享共富网。二是多元化种养方式。推广粮桑间作、菜桑轮作种植模式,利用桑园充足的光照和空间,在桑园内套种苦荞、红薯、辣椒、豆类、生姜、白萝卜、大头菜、中药材及畜禽饲料等农作物产品,实现平均每亩桑可提高产值1500元。三是深化农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凤凰旅游品牌优势,实行“旅游+春蚕”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栽桑养蚕与旅游紧密结合。在乡镇打造“游桑园、品桑果、观养蚕、吃农家菜”的休闲生态旅游模式,形成优质蚕茧、果桑、观光、餐饮四大板块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中共凤凰县委组织部 陈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