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资兴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因村施策、统筹发展、市场主导、村为主体”的原则,改革探索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四种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190个村(含7个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1432.1万元提升到2022年的3740.07万元,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2023年,预计至少1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党建引领,探索支部农场模式。支部农场是指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采取自营或者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方式,盘活集体土地、资源、资产,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或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等而建立的集体经济项目实体,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汤溪镇坪子村是资兴市支部农场的首创地。2016年,村支部书记王爱卿自筹资金20万元,带领3名党员干部先行先试,通过合作社集中流转闲置土地创办支部农场,连片种植黄桃120亩,并在新栽桃林中套种茄子,利用林下资源,发展黑山羊和藏香猪养殖,当年仅茄子销售就获利8万余元。2017年,村党支部尝试与资兴鑫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村党支部负责支部农场的生产组织和日常管理,公司负责种植规划、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村党支部、公司共同负责股份公司的财务管理,农户则通过务工、土地和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成为挣薪金、收租金、分股金的“三金”农民。目前,坪子村黄桃、雪桃种植面积达830亩,茄子种植480亩,果蔬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带动一方产业发展,村集体在支部农场项目中每年稳定增收1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农户致富“双赢”目标。近年来,资兴市坚持把支部农场建设与发展产业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每年市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稳步推进支部农场项目建设,工作经验先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农民日报》、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推介,2022年入选省百个攻坚克难典型案例。目前,全市183个村建设支部农场137个,运转良好、稳定盈利的110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800万元以上。
“两山”转化,探索农旅融合模式。村党组织挖掘村庄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古村落保护建设和村庄经营民宿餐饮产业和绿色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白廊镇白廊村位于美丽的东江湖畔西北岸线,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村党总支立足白廊码头和沿江风光带的优势,自筹资金修建停车场,主要为外来游客停车服务,年创收入近3万余元;将白廊码头旅游广场的10个村集体所有的摊位对外招标租赁,在收取租金的同时,对整个摊位市场加强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旅游分红;与市城投公司、深圳喜言公司合作,共建喜言白廊精品民宿项目,不参与经营管理,每年固定分红4.6万元;利用村集体积累资金50万元,投资“五岛一村”旅游公司,每年固定分红4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集观光、采摘四季小水果及石斛种植科普示范园于一体的白廊村支部农场,每年保底收入达3.2万元。近几年,白廊村形成了农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式,示范带动全村精品民宿、四季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每年收入稳定在30万元以上,村民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目前,全市涌现了塘家湾村、流华湾村、杨家坪瑶族村、大王寨村等15个乡村旅游“名村”,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盘活资源,探索集体产权改革模式。村党组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闲置资源,激活资产要素,探索发展新机制,激发发展动能和活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东江街道栗脚村位于东江河畔,属于“城中村”,村集体总资产涵盖5处房产、120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于2017年1月率先成立了“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全村3000万元集体资产为股本量化股权,通过成员身份界定的村民为合作社成员,并以户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人均股本1.3万元,构建了“连股连利连心”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同时实施“村银共建”,开展“整村授信”,注入“金融活水”。在资金撬动下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资兴市鑫龙溏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与专业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实施城中村改造、建设仓储物流用地、升级改造综合商用楼,通过多方经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村民受益的双赢目的。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由2017年的85万元增至2022年的236万元,村集体每年拿出净利润的70%进行分红,2022年村民分红600元/人;拿出净利润的10%沉淀为村集体公益基金,用于全村改善基础设施、奖励好人好事、帮扶困难群体等,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呈现“村强民富”新面貌。2022年全市通过资源资产发包(出租、销售)收入966.88万元,主要分布在具有资源资产优势的城郊村、镇区村和涉农社区,共有84个村(涉农社区)以此项目为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
拓宽途径,探索光伏发电模式。村党组织对村属房产资产、项目资金、自然光照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拓宽村集体稳定增收途径,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兜底。2023年,资兴市实施“112”工程(重点打造10个典型千亩产业基地示范村、10个典型特色旅游服务重点村、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筛选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相对靠后的50个村,由市直单位“一对一”联系帮扶,在没有更优质的可长远发展、稳定增收项目情况下,指导联系村通过三种模式建设光伏。一是单村独建,即村集体利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村属闲置房产,自筹资金建设光伏获取收益,如蓼江镇蓼江村投资50万元,在邻近的蓼江镇政府办公楼屋顶建设132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7万余元。二是多村合建,即以乡镇为单位,多村联合,跨村建设适度规模的光伏发电基地,按投资比例获取稳定收益,如州门司镇大有村、春牛村、银杉村等8个村,在废弃矿山上联合建设480kW的光伏发电基地,每年村均获利5.5万元。三是村企联建,村集体以资金入股,采取与村内企业、园区企业联合建设光伏项目获取固定分红,黄草镇黄家村等35个地处偏远山区、集体资源匮乏、光照条件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与国有公司─市成诚公司开展合作,在园区合作建设8000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村均可分红8万余元。目前,全市183个村中有68个村(不含与市成诚公司签订“村企联建”合作协议的35个村)已建设适度规模的光伏,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近6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