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丨创新“332”工作法 淬炼党建生力军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3-10-11 17:58

近年来,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不断加强青年思想、素质建设,强化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持续提升组织引领力、服务力和贡献力,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创新“332”工作法淬炼党建生力军来解决青年干部动力不足、发展党员名额有限、村级干部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全面提升了乡村两级青年能动力、战斗力、创造力。

聚焦“三类”人员,充实青年“蓄水池”。一是聚焦机关青年干部,锻造骨干队伍。机关青年干部是乡政府最有能力、思维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群体,在全乡各项工作开展中是最中坚力量、最具引领力和代表性,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的建设等重要工作中这一群体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往往体现出全政府的精神面貌。二是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夯实基层力量。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是解决农村人才缺乏、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的关键之策,是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的有效之举,但村级培养资源和培养能力有限,后备干部在任职时往往不具备基本能力也达不到相应要求。三是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筑牢党性根基。入党积极分子相对觉悟较高,但在日常工作中,各基层党组织很难发挥其作用,培养联系较为空洞,能力表现均不突出,未体现出差异化,导致在推优入党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公正去比较或评判发展对象人选。

采用“三定”模式,激活青年“动力源”。一是差异化定“培养计划”,实现百花齐放。鉴于三类人员的身份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等情况,不统一内容,不制作模板,从提高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出发为每一位青年干部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按照不同时间段培育出全方面发展的全能性人才。二是拓展式定“学习内容”,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教育培训形式,通过班子授课、实地参观、实践体会等形式,打造“室内理论+室外实践”的培训模式,通过设置固定的干部夜校、读书分享会、学雷锋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小组等,不定期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才艺表演等活动,全面激发活力,全力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全方位定“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个人信息实绩档案,将基本情况、专业特长、培养教育情况等整理成档,对完成交办的中心工作和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情况进行登记统计,让工作有迹可循,让党员发展、干部任用等有据可依。采用“查、看、听、问、评”等方式,从思想政治建设、能力水平提升、工作实绩表现、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考察,每季度做好评估、评定等次,对表现优秀的通报表扬,与表现不佳的进行谈话开导,随时了解其内心动态。按照考核指标将条件成熟的优秀青年推荐入党或选入村“两委”班子。

依托“两套”机制,提高青年“硬实力”。一是建立1+N结对帮教机制。由1名党政班子成员联系乡政府分管干部、党建联系点后备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若干名。乡党委书记牵头,在充分了解青年的前提下,由各班子成员亲自参与制定个性化、有重点的“个人培养计划”。做到每季度“三个一”。开展一次谈心谈话,认真倾听青年遇到的困难和想法,深入了解内心,适当调整培养计划;讲好一次课程,班子结合自身工作、青年培养方向,对所联系的青年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授课;搞好一次活动,结合分管的工作,开展惠民服务、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活动,帮助青年利用活动契机,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处理基层事务能力。二是建立1+N组队发展机制。1名青年党员联系若干名入党积极分子形成共同发展小组。各组由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的党员担任组长,引领小组成员全面发展,形成组内互补、组间竞争的良性发展形势,每组根据个人擅长、性格、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彼此有差异性的互补型小组,组内通过不断分享学习,互补互助,形成向最优秀的成员看齐的氛围,逐步让青年从“推着学”变成“跑着学”,从而提高团队整体能力和个人素质水平;每季度开展一次最优小组评比,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即时竞赛,结合日常工作、学习整体表现等,多方式综合评分,对于得分最高的颁发优秀小组红旗,形成小组间你追我赶的干事创业氛围。

自“332”工作法实施以来,马合口白族乡青年干部不断优化自身能力,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在应对重大斗争上勇担当,成立青年突击队,在防火抗洪抗旱、环境保护、清河净滩、植树造林等活动中,主动领岗认责、下沉一线,全程参与入户排查、督导劝阻、扑火堵水、转移受灾群众等志愿服务。截至今年10月全乡从青工委中共培养1名村书记后备人选,培养纳新4名预备党员,推荐补缺2名村“两委”干部,切切实实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