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龙山县大力推进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突出组织体系、用好代表、履职担责为着力点,激励村(居)民代表担当作为,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突出“组织引领”,联系群众“全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399个村(社区)民主推选出的1.9万余名村(居)民代表,充分履行政策方针传达、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等职责,向群众开展暖心服务。发挥党的组织功能和组织优势,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村(居)民代表—村(居)民”的自治组织体系,不断延伸党组织触角。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区)“两委”成员、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的三级联动机制,搭建干事平台,随时指导、协助村(居)民代表开展工作。积极搭建村(居)民代表议事干事平台,探索实施“党小组+”治理模式,以网格、村(居)民小组、自然寨为基础单元,成立小组议事会,成员由党小组党员、村(居)民代表担任。按照“就近,就亲,就邻”原则,200余个村(社区)设置“民情小屋”,定期或不定期商讨议事、调解纠纷等,推动村(居)民集聚、管理和服务在一线落实。明确乡镇干部或现任村干部用“传、帮、带”的形式对村(居)民代表进行帮带培养,并举办1期县级示范班集中培训村(居)民代表198人。
突出“代表履职”,服务群众“零距离”。对依法当选、符合条件要求的村(居)民代表统一发放村(居)民代表证,增强村(居)民代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展“代表履职第一事”活动,了解所联系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引导群众积极支持村党组织、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动员群众认真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决策事项;结合党支部领办志愿服务队,引导村民代表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邀请乡镇民政、综治、司法等站所,开展业务培训,解读政策信息,提升村(居)民代表履职规范化水平。对履职情况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履职情况不合格的进行批评教育,并公开评议结果,接受村民监督。通过履职评议,促进村民代表增强代表意识,提高履职能力,真正起到村民代表为村民的作用。建好微信工作群等“指尖阵地”,通过建立微信聊天群延伸村务公开长度、宽度,探索开通线上小院讲堂,和外出人员搭起了一座“连心桥”,让外出人员及时了解家乡的变化、随时保持同村里的联系。用好“屋场会”“民情恳谈会”“敲门行动”等平台载体,加强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和服务。
突出“示范带动”,凝聚群众“有力量”。充分发挥村(居)民代表“人头熟、关系近、情况清”的优势,对网格内自然灾害隐患、安全生产隐患、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排查梳理,将“小网格”编织成“服务网”,尽心为群众做好安全服务。聚焦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灵活设立志愿服务岗,鼓励村(居)民代表主动向村(社区)认领岗位,开展服务活动。各村(社区)结合实际,确定每月相对固定的时间为邻里服务日,引导村(居)民代表投身到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化解、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等志愿服务活动中。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代表带头、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发动居民代表主动作为,从居民身边的“关键小事”做起。今年来,全县村(居)民代表走访联系群众21万余户,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村集体经济、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召开院坝会15000余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000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000余件,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成为参与村级事务,助力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全力打造和美乡村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