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朗侗族苗族乡朗江村位于会同县西北部,属托口电站库区和朗江电站库区移民大村,域内渠水潺潺、群山环抱。近年来,朗江村党总支部为了补齐产业短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实行“村集体经济+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了320亩中药材(广东紫株、玉竹、黄精)种植基地,彻底改变了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的局面。
“小会议”找准“新路子”
“安顺的茶叶、七溪的黄精、木舟的倒钩藤、青朗的淫羊藿……”其它村集体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可急坏了朗江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们。经过多方咨询,接触到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紫株种植项目:“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中药材产业强市,广东紫株具有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特性,生长周期达8年,管护不复杂,公司提供种苗、技术支持、签署保底收购协议,本县已有成功种植先例。”为了论证紫株项目在本村的可行性,村里多次召开会议,会上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群众代表积极建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多次会议研讨后,朗江村的发展思路最终变得清晰:中药材种植符合本村实际,契合市委市政府“打造中药材强市”的战略,朗江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走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的路子。朗江村将初步种植计划定在了广东紫珠150亩,玉竹120亩,黄精50亩。
“小地块”转出“新舞台”
朗江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小农意识强,观念保守,对土地流转不理解不支持,加之土地分散在山间各处,产生了矛盾的局面:一边是农户土地在山间闲置,一边是村集体想发展产业却“无地可用”。朗江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小组长等共同商议,决定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村集体成立了紫株种植经济合作社,对规划的竹岜、大坪头、桐木田范围内的土地,按照难易程度分类开展流转工作。村“两委”干部、党员小组长带头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自家50余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同时,积极组织召开庭院会、屋场会、凉亭会、“围炉夜话”等,通过话家常、举事例,统一了思想。对个别意见坚决的村民,村里反复上门做工作,用行动和真心换取了他们的信任。1个月内,朗江村就将散布山间的300亩荒地流转到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为产业发展转出了一片新的舞台。
“小项目”奠定“新基石”
朗江村牢牢抓住民族乡庆典等机遇,凭借“村组道路、水利灌溉、林道、农网改造”等众多小项目逐步优化发展条件,累计新修村组道路20公里,灌溉水渠6千米,林道18公里,实现农网改造全覆盖。紫株产业基地建设也是基础先行,通过移民扶持、“共享贷”和自筹的方式,完成了基地建设并完善8.5公里产业路、0.7千米水渠等附属设施。因紫株有“喜湿、怕风、怕旱”的习性,套种玉米解决了“怕风”问题,但难以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朗江村又向移民部门争取“紫株种植基地蓄水灌溉”项目,新增3座容量6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8千米的灌溉管网,增强抗旱能力,正是这一个个项目,奠定了朗江村新的发展基础。
“小合同”签出“新未来”
朗江村“两委”通过与会同县广东紫株产业协会签订《广东紫珠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协议》,明确了产业协会给朗江村选派技术能手、提供优质苗木、保底收购价格等事项,为紫株种植消除了技术、销路等后顾之忧。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与村民签订《药材种植入股协议》,带动了村民参与产业和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7位村民自筹21万元以入股形式参与中药材种植,并可参与到中药材的日常管护,据实发放劳务补贴,年底在本金8%保底分红基础上,根据种植效益提高分红比例。两份合同是朗江村对“村集体经济+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探索,将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紧密关联,形成“集体增收带动村民创收”的良性循环,让朗江村的产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