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基层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古城祖迸发新活力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3-11-15 21:32

近年来,澧县城头山镇围绕县委“全面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工作要求,多措并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为建设“中华城祖,世界稻源”提供坚强组织支撑,被评为“十四五”期间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抓强干部人才队伍,用活一池春水

坚持把打造过硬队伍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一是激发组织活力。紧扣振兴需求,选好农村带头人。目前,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一肩挑”全覆盖,村干部平均年龄为43岁、较换届前下降1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37.3%、较换届前上升11%,全面落实“123”台账后备干部储备,始终充盈“一池活水”。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一门式”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就业、低保、医保等高频服务事项在村“一网受理、一站办结”,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定期开展“学习榜样比业务”“基层业务抢答赛”“农业生产技能赛”等活动,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增强干事动力。通过培训教育、导师帮带等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新任干部树立民本观念、厚植为民情怀。召开“支部书记恳谈会”“站所长恳谈会”“年轻干部座谈会”,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沉浸式”倾听干部心声,不断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

抓实基层治理手段,创活神经末梢

结合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践。一是突出优选优培。持续选优配强村(居)民代表队伍,着力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实施“筛选留任一批、组织动员一批、群众推选一批”的“三个一批”工程,注重从党员、新乡贤、致富能手中发掘代表,共设片长102人,组长353人,邻长1139人,补选村(居)民代表249名。着力加强群防群治,推进镇村社会治理,确保全镇持续安全稳定。城头山镇、牌楼村、城头山村成功入选基层社会市域治理试点单位。二是聚焦尽职尽责。健全“党建牵头、多方参与、分级解决”工作机制,今年来,共开展民情恳谈会、村级屋场会650余次,共解决“群众身边”问题900余个,开展微服务431次。三是坚持实干实效。全面开展县委部署的“实地走访访民情听民意信息采集工作”,全力画好村情图、记好民情账。9月以来,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带头深入片组,共出动镇村干部203名、无职党员和其他村(居)民代表600余名,走访17000余户本地群众,无事面对面了解,有事点对点化解,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牢集体增收途径,盘活资产资源

注重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积极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构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制度体系。一是整体规划,闲置资源“活”起来。坚持逐村研究,统筹推进,出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澄清19个村(社区)闲置农田、水面、村部、学校底数,逐一登记造册,赋活焕能。当前,共摸排闲置村部12处,依托出租、出售、承包建设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75万元。二是党建引领,致富路子“宽”起来。完善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工作机制,激发村级党组织带头、龙头企业带头、致富能手带头“三个带头”效益,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余个,统筹土地流转、产业帮扶、堰塘发包、公墓出售等措施,带动农民入社共同发展。2022年,实现6个薄弱村全面清零,11个村社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三是引培结合,乡村经济“壮”起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资金政策帮扶,近年来,引进乡村振兴车间3个、上级专项扶持项目4个,有效激发发展潜能。着力发展锦绣千村供销合作社、春晖玉米合作社等本地优势产业,依托“村企联动”模式,加大政策倾斜,全面推动村企互利互惠,解锁“共富密码”。

抓优农业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潜能

统筹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向重点领域流动,着力解决村级项目缺、资金少、动力慢等问题。一是以点带面,加大产业发展“输血”动能。把项目带动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采取“党建+”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2023年以来,城头山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共整合项目资金15775.7万元,集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共22个,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二是以旧换新,增强产业发展“造血”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聚焦科技兴农。建成育秧工厂6座,全镇机械化育秧率超过60%;建成澧县智慧葡萄产业园,通过配套应用水肥一体化、生产数据化以及生产环境智能化三大管理系统,擦亮葡萄产业特色名片。三是以产促融,提升产业发展“活血”效能。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招牌,擦亮农耕文化名片,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借助“农耕文化名片”招牌,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采取“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规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世界稻源研学实践基地等项目建设,增强产业“活血”效能。

抓新文化文明实践,唱活厚重历史

鲜明“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掘本土乡村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一是深入思想学习,打造文明实践新阵地。充分挖掘城头山古城遗址公园、余家牌坊、彭头山遗址等本土文化资源,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工程,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0个,建立镇、村、组三级宣讲制度,成立志愿服务团队,精心策划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屋场会、小组会、送戏下乡等形式,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理论宣讲,切实让党的理论和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深化移风易俗,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始终把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内核。持续开展“人情风”治理行动,指导19个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紧盯国庆节、春节、暑假等重要时间和生日酒、学酒、乔迁酒等重点领域,与农户签订违规赈酒承诺书。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时代新风得到大力弘扬,社会文明程度得以大幅提升。三是深挖文明内涵,创建文明风尚新样板。坚持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好媳妇 好婆婆”“湖南好人”“最美志愿者”等系列评选活动,挖掘选树推荐“身边好人”。截至目前,“中国好人”郝进、“湖南好人”肖俊、市级文明家庭胡继珍等正面典型纷至沓来。全镇现有国家级文明镇村3个、省级文明镇村2个,全镇文明单位覆盖率高达90%以上。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