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江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下移乡村治理重心,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创新实施“三人小组”解纷工作法,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组,加快推动县域村民小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把好三个关口,高质量建强队伍。
把好准入关。每个村民小组由1名党员、1名组长、1名村民代表共同负责本组事务,成员均由村民选举产生,每五年换届一次,其中村民代表主要从“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本土乡贤中选任,普遍具备较强觉悟、较高威望和较好综合素质。把好能力关。采取以会代训、短期轮训、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平台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2轮次全覆盖培训教育,并用好平江起义纪念馆、喻杰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清廉党课、接受红色熏陶,人员政治规矩意识和业务工作能力实现“双提升”。把好监督关。建立基层党组织、村民群众双重监督机制,对不能正确履职的人员,本组村民可以集体投票罢免,同时镇党委每年随机抽查履职情况,依规调整不能胜任的人员,确保队伍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把住三个环节,高效率化解矛盾。
多渠道拓宽信息来源。开辟“1+2+X”矛盾纠纷信息收集渠道,“1”即村民自主反映情况;“2”即支村委和“三人小组”主动发现介入;“X”即组织、政法、信访、乡镇、热线平台等收到相关投诉或信访后,及时将信息分流至对应“三人小组”。多轮次开展会商研判。通过“三人小组”集体会商、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一起研判、镇村组共同商议等方式,必要时邀请组织、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参与,深挖矛盾纠纷症结,针对性制定化解措施。对普通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主要由“三人小组”成员上门调解;对涉及政策决策的矛盾纠纷,一般由镇、村、组共同答疑解惑。每村建立组长微信群,村级每周召开民情分析会,及时处理组长反映的民情问题,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多方式依靠群众主体。一方面,常态组织“屋场夜会”“板凳会”,“面对面”宣传政策法规,“心连心”解读政策情况、提供法律咨询,全方位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今年共组织“屋场夜会”“板凳会”2000余场次,集中宣传学习1200余次,受众3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根据矛盾纠纷特点,发动当事人亲友邻里参与商议找症结、打感情牌促理解、讲明道理赢共识,想方设法以合理有效、一致认同的办法解决争议。工作法发源地加义镇自工作法推行以来,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5%,无非正常上访、无治安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件、无诉讼的“四无”村占比近70%。
把牢三项重点,高水平保障实效。
将基层党建夯实到“最末梢”。突出发挥“三人小组”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召开党员会议、组织专门培训、开展主题活动,让党员带头深学党的创新理论、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参与问题化解、带头办好民生实事,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明显增强,群众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明显提升。将群众关切回应在“家门口”。组织成员经常性入户走访,牵头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第一时间掌握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问题,近3年先后解决各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000余个。将矛盾纠纷解决在“最基层”。依靠地缘、血缘、人缘方面的先天优势,既致力于将有奉献精神、有担当本领的人员凝聚到基层党组织周围,解决村级工作人手不足、精力有限的问题,防止小事拖大、易事拖难;又致力于把群众诉求和疑难问题解决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确保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